作者:朱晓红  单位:新都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77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朵又痒又疼的困扰,这种不适感常常让人坐立难安,影响正常生活。很多时候,这可能是真菌在“捣乱”,引发了真菌性外耳道炎。作为护士,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科普一下这种疾病,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应对。

一、什么是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由曲霉菌、青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或亚急性炎症。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具有自我清洁和防御功能,但在特定条件下,真菌会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迅速繁殖,破坏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环境,引发炎症和不适症状。

二、真菌为何“入侵”耳朵?5大诱因需警惕

1.潮湿环境:游泳、洗浴后耳道积水,形成温暖潮湿环境,利于真菌滋生。

2.不当挖耳:频繁使用棉签、挖耳勺,损伤皮肤屏障,破坏脂质层,甚至将真菌带入深部。

3.药物滥用: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含激素滴耳液,抑制正常菌群,导致真菌过度生长。

4.免疫力下降: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广谱抗生素者,局部防御力减弱。

5.交叉感染:真菌存在于空气、水源及不洁物品中,共用耳机、毛巾、挖耳工具可传播。

三、如何早期识别?五大典型表现

1.剧烈瘙痒:最突出症状,夜间加重,搔抓易致皮肤破损、渗血。

2.耳闷胀感:真菌团块或分泌物堵塞耳道,患者自觉“耳朵被堵”,如塞棉花。

3.异常分泌物:可见白色、灰黑或黄绿色霉斑样、粉末样物质,部分伴有异味。

4.耳痛与听力下降:炎症扩散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出现耳深部胀痛,咀嚼时加剧;严重者传导性听力减退。

5.耳鸣:部分患者伴有持续性低音调耳鸣。

四、如何确诊?

仅凭症状难以与细菌性外耳道炎、湿疹等鉴别,需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1.耳内镜检查:见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覆盖灰白、黑色绒毛状或丝状菌苔,部分附着于鼓膜。

2.分泌物显微镜检(KOH涂片):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

3.真菌培养:必要时明确菌种,指导精准用药。

五、如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

治疗遵循“清创、抗真菌、保干燥、对症处理”原则:

1.专业清创:在耳内镜下彻底清除真菌团块、分泌物及坏死组织。严禁自行掏挖,以免损伤皮肤或鼓膜。

2.局部抗真菌治疗:常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每日2–3次,疗程2–4周,症状缓解后继续用药1周以上,防止复发。

3.保持耳道干燥:治疗期间避免耳道进水。洗浴时可用凡士林涂抹棉球塞外耳道口;吹风机低温档距耳30cm外轻吹,辅助干燥。

4.对症与全身治疗:瘙痒剧烈者可短期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抗生素。广泛感染或复发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等系统抗真菌药。

六、科学预防“五要诀”

1.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洗浴后及时擦干外耳道,可用低温吹风辅助干燥。

2.避免频繁挖耳:耳垢具自洁与抗菌作用,仅需轻拭外耳道口,切忌深入掏挖。

3.规范用药:不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类滴耳液,用药前须明确诊断。

4.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5.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耳机、挖耳工具、毛巾;定期清洁贴耳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七、常见误区澄清

1.耳朵痒=真菌感染?

错。外耳道湿疹、过敏、细菌感染等也可致痒,需专业鉴别。

2.会传染吗?

有传播风险。接触患者耳道分泌物可能感染,共用物品应定期消毒。

3.症状好了就能停药?

错。真菌清除需足疗程,过早停药易复发,增加治疗难度。

结语

真菌性外耳道炎虽非重疾,但症状顽固、易复发,严重影响生活。公众应摒弃“耳痒就掏、痛就滴药”的错误观念,做到早识别、早就诊、规范治、坚持防。科学护耳,从细节做起,守护听力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