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母艳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眉山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380

痔疮作为肛肠科常见疾病,其反复发作的特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痔疮的发生与静脉丛曲张、肛垫下移密切相关,但单纯手术或局部用药难以解决复发问题。中医学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提出“内调外治”协同干预方案,通过调整全身机能与局部病灶修复相结合,为痔疮的根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策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中医“内调外治”在痔疮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痔疮反复发作的中医病机解析

中医理论将痔疮归为“肠风”“痔漏”范畴,《丹溪心法》强调“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阻为标。现代人久坐久站、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气亏虚无力统摄血行,湿热之邪下注肛肠,气血瘀滞形成肿块。

辨证分型与内调方案构建

湿热下注型:多见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肛门坠胀灼痛、痔核红肿、大便黏滞、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选槐角丸加减(槐角15g、地榆炭12g、黄芩10g、枳壳10g、当归12g、防风8g)。便秘明显加生大黄6g(后下),便血甚者加茜草炭10g、侧柏叶15g。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槐角、地榆炭有止血抗炎作用,黄芩可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气滞血瘀型:病程较长患者常见,症见痔核脱出、触痛明显、皮下瘀斑、舌紫暗有瘀点、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化裁(桃仁10g、红花8g、当归12g、赤芍10g、川芎8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牛膝12g)。兼腹胀者加木香6g、青皮8g,疼痛剧烈加乳香6g、没药6g。实验研究表明,该方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痔核萎缩,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脾虚气陷型:多见于老年患者或术后复发者,表现为痔核脱出难回纳、肛门坠胀、面色㿙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6g、当归10g、陈皮8g、升麻6g、柴胡6g、枳壳10g)。畏寒肢冷加炮姜6g、肉桂3g,便血不止加艾叶炭10g、阿胶10g(烊化)。临床研究显示,该方能增强直肠平滑肌收缩力,对防治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外治技术与局部修复策略

1.中药熏洗法:采用“先熏后洗”传统疗法,借药力与热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基础方苦参汤(苦参30g、黄柏20g、蛇床子15g、地肤子15g、马齿苋20g、明矾10g),加水2000ml煮沸后文火煎15分钟,先熏肛门10分钟,药液降至40℃左右坐浴15分钟,每日2次。该方清洁肛门、消肿止痛,能抑制致病菌,降低术后感染风险。2.中药栓剂与膏剂:针对不同证型选相应制剂:湿热型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清热解毒、消肿生肌;血瘀型用肛泰栓,活血止血、消肿止痛;脾虚型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配合生肌玉红膏,促进黏膜修复。使用时,栓剂纳入约3cm,侧卧位15分钟利吸收,膏剂均匀涂于痔核表面及肛管内,形成保护膜。3.针灸与穴位贴敷:体针选长强、承山、二白、足三里等穴位,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长强穴疏通局部经气,承山穴调理膀胱经气、缓解坠胀。穴位贴敷用麝香壮骨膏贴命门、关元穴,经络传导改善脏腑功能。研究表明,针灸调节肛门直肠压力、增强盆底肌收缩力,与药物治疗协同增效。

结语

中医“内调外治”体系治疗反复发作性痔疮,通过辨证分型确立个体化方案,内调以复脏腑功能、断病理链条,外治以消局部病灶、促组织修复,形成“标本兼治”的治疗格局。现代研究证实,该体系具有调节肠道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等多靶点作用机制。临床实践中需注意分期制宜:急性发作期重外治以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重内调以巩固疗效,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方能从根本上打破“发作-治疗-复发”的恶性循环,实现痔疮的长期控制与临床治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