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CT是我们并不陌生的一项检查,但是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听说CT辐射特别强,会不会致癌呀?”有人因担心辐射而拒绝CT检查,也有人听说CT看得清楚主动要求做。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CT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吧!
CT如何工作
常规X光检验技术就像拍一张平面照片,骨头、脏腑等组织的影子会重叠在一起,而CT检查技术就像是用看不见的刀将人体切成无数薄片状,每个切片的图像可以通过电脑重组,最终形成立体的内部结构,例如:头部CT能够清晰地看到大脑、血管以及骨骼的细节,这就是普通X射线检查做不到的。
CT的辐射来自机器发射的X射线,当我们躺在检查床上时,CT机的环形机架会围绕着我们进行旋转,并且还会发射X射线穿过身体,另一侧的探测器则负责接收穿透人体的射线,然后借助处理器根据射线的衰减程度生成图像,在这个过程中,X射线会与人体的细胞组织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这就是辐射的来源。
CT的辐射量
其实我们每天都与辐射有所接触,例如:空气中的氡气、土壤里的放射性元素,甚至吃的香蕉(含钾-40)都有微量辐射。
而人体不同部位的CT辐射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其中头部CT检查产生的辐射量相当于3个月的天然辐射;胸部CT检查产生的辐射量相当于半年的天然辐射;腹部CT相当于1年的天然辐射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编这里讲的是“相当于”,并不是说做一次CT就会积累这么多辐射,而是用于日常场景中帮助理解辐射量的大小。
CT的辐射量与普通X光相比更高,因为它需要从多个角度扫描并生成更为清晰的检查图像,但是现代CT机已经采用了低剂量技术进行干预,例如:胸部低剂量CT的辐射量与天然辐射差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推荐肺癌高危群体进行低剂量CT筛查。
辐射会致癌吗
在医学上,医生认为辐射致癌的风险与辐射剂量存在紧密关联。短期大剂量辐射会显著增加癌症的风险。医疗检查的辐射量属于低剂量,致癌的风险相对较低。例如:一个人因CT检查而患癌症的风险相当于连续30年每天抽半支烟的致癌风险。简而言之,就是存在风险,但是远比生活中其他因素低,例如:吸烟以及空气污染等。
但是很多人存在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医生敢让患者做CT?”这是因为CT的诊断价值远超过微小的辐射风险。例如:对于疑似脑出血患者而言,头部CT能够在10min内做出明确的诊断,而延误治疗则存在引起瘫痪的风险,甚至还会引起死亡等问题。对于肺小结节患者而言,利用CT随访进行干预,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恶性病变等情况,争取手术治疗的机会。医生安排CT检查的过程中,往往会权衡疾病诊断的必要性以及辐射风险,只有当检查能够带来明确的获益时,才会建议做这一检查。
CT辐射的误区
误区1:CT做多了会积累辐射,以后不能做了?
其实CT产生的辐射不会在体内积累,每次检查产生的辐射量都是独立的,例如:今年做了一次胸部CT,明年再做一次,风险不会翻倍。是否需要重复检查,完全取决于病情的需要。
误区2:PET-CT辐射大,普通CT也一样?
PET-CT 确实辐射量较高(因为结合了核素显像),但普通 CT 的辐射量远低于 PET-CT。不能因为 PET-CT 辐射大,就误以为普通 CT 也 "很危险",两者不是一回事。
误区3:做CT后要吃海带、喝绿茶抗辐射?
食物对抗辐射的作用微乎其微。CT 检查的辐射量本身很低,不需要通过特殊饮食 "排毒"。保持正常饮食和作息,就是最好的恢复方式。
从放射技术的角度来看,CT检查技术的应用属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而这种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风险是可控的。就如同开车有交通事故风险,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拒绝坐车。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CT、做好防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