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小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小周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10-14
72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给药方式,但拔针后的按压环节却常被忽视。错误的按压方式可能导致皮下淤青、血肿甚至感染,而掌握科学方法则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本文结合临床护理规范与最新研究,系统梳理拔针后按压的核心要点。

按压原理:为何必须重视“双针眼”

静脉穿刺时,针头需先后穿透皮肤和血管壁,形成两个独立针眼。皮肤针眼肉眼可见,但血管针眼常因针头斜面角度偏移而位于皮肤针眼上方0.5-1cm处。若仅按压皮肤表面,血液会通过未闭合的血管针眼渗入皮下组织,形成淤青。

研究显示,采用纵向覆盖式按压可使皮下淤血发生率从32%降至8%。北京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唐大年强调:“按压面积需覆盖穿刺点前后2cm范围,确保同时压迫两个出血点。”

三大科学按压法

1.三指并拢按压法

操作要点:拔针后立即用对侧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指腹平放于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纵向覆盖按压;保持手臂伸直,避免关节弯曲改变血管压力。

优势:三指并排可形成稳定压力面,减少局部压强过大导致的疼痛。适用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成年患者,按压3-5分钟即可。

2.大鱼际纵向按压法

操作要点:对侧手掌大鱼际肌紧贴穿刺点上方皮肤;拇指自然伸展固定于肘部,形成稳定支点;持续中等力度按压5-7分钟。

适用场景:老年患者或服用抗凝药物者。湖南省肿瘤医院护理团队研究发现,该方法可使此类人群淤青发生率降低41%。

3.拇指追踪按压法

操作要点:拇指指腹沿血管近心端向远心端滑动按压;其余四指握持肘关节提供稳定支撑;配合深呼吸放松肌肉,持续按压5分钟。

特别提示:此法适合单手操作,但需注意按压轨迹必须与血管走向完全重合。曾有患者因按压偏移导致3cm×5cm皮下血肿的案例。

五大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揉搓针眼促吸收

危害: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凝血块被破坏,导致二次出血。临床数据显示,揉搓组淤青面积比正确按压组大2.3倍。

误区2:弯曲手臂夹棉签

机制:肱二头肌收缩使血管腔内压力升高至120-150mmHg(正常静息压30-50mmHg),迫使血液冲破未闭合的针眼。

误区3:按压时间不足

数据支撑:健康人群血小板凝集需2-5分钟,但血管穿刺点完全闭合需4-6分钟。凝血异常者需延长至10分钟,否则淤青风险增加3.8倍。

误区4:频繁查看止血情况

案例:某患者每30秒抬起棉签检查,导致局部血流“阻断-恢复”循环,最终形成8cm×6cm血肿。

误区5:过早活动肢体

生物力学分析:手臂下垂使静脉压从10mmHg升至25mmHg,相当于给未愈合的针眼施加额外压力。建议保持伸直位10-15分钟。

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选用大鱼际按压法增加接触面积;按压时间延长至7-10分钟;每2分钟评估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

凝血障碍者:使用加压绷带辅助固定;按压后24小时内避免热敷;每日测量淤青范围变化。

儿童患者:采用“分心疗法”配合按压(如播放动画片);选用硅胶材质按压贴减少皮肤损伤;按压力度控制在15-20mmHg(相当于成人60%)。

并发症应急处理

若已出现淤青,可按“RICE原则”处理。Rest:停止患肢活动;Ice:24小时内冰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Compression:弹性绷带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肢体至心脏水平以上。

警示信号:淤青范围持续扩大超过48小时;局部出现搏动性疼痛或发热;触及条索状硬结。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排除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科学按压是静脉输液治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掌握正确手法、避开常见误区,配合个体化护理方案,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记住:规范的按压不是简单的"按住不动",而是需要精准定位、持续施压、全程静心的技术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