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有人可能会突然发现肚子下方、大腿根附近冒出个“小鼓包”。它有时出现,有时消失,不疼不痒的,很多人就没当回事。可别小瞧这个包,它很可能是腹股沟疝在捣鬼。了解腹股沟疝的知识,对我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一、认识腹股沟疝
我们的腹股沟区,是腹部和大腿连接的地方,这里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穿过,天生就有一些薄弱区域。正常情况下,腹腔里的器官被腹壁肌肉和筋膜稳稳地保护着。但当腹内压力突然升高,比如咳嗽、便秘、搬重物,或者腹壁变得薄弱时,腹腔里的脏器,像小肠、大网膜等,就可能从腹股沟区的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股沟疝。简单来说,就像是一个口袋破了个洞,里面的东西漏出来了。
腹股沟疝主要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更常见,小孩和年轻男性比较容易得,突出的脏器还可能跑到阴囊里;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一般不会进入阴囊。
二、症状早知道
腹股沟疝初期,症状往往很不明显。一般是在站立、走路、用力的时候,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小鼓包”,躺下来或者用手轻轻一推,它又能缩回到肚子里。这时候,除了稍微有点坠胀感,基本没什么不舒服,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随着时间推移,鼓包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个头也越来越大。要是突出的脏器回不去了,就会发生嵌顿。这时,局部会剧痛,鼓包变得又硬又按不回去,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肚子胀等肠梗阻症状。要是不及时处理,被卡住的脏器会因为缺血坏死,引发腹膜炎,严重时危及生命。
三、腹股沟疝偏爱哪些人
小孩的腹股沟区发育还不完善,腹壁肌肉和筋膜比较薄弱,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很容易得腹股沟疝。经常哭闹、咳嗽,导致腹内压升高,就更容易发病。
老年人的腹壁肌肉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萎缩,筋膜也变薄,腹股沟区的强度降低。再加上很多老人有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便秘等问题,腹内压长期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患腹股沟疝的风险。
重体力劳动者工作时经常要搬抬重物,腹内压反复急剧升高,让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不堪重负,也容易引发腹股沟疝。
另外,长期慢性咳嗽、排尿困难(比如前列腺增生)、有腹水的人,腹内压力一直降不下来,也容易被腹股沟疝盯上。
四、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
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的薄弱部位,阻止疝内容物突出。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
1. 传统疝修补术:是将邻近的组织强行拉拢缝合来修补缺损,但这种方法对组织的损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复发率相对较高。
2. 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合成的补片来修补腹壁缺损,就像给薄弱的区域打了一块“补丁”。这种方法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3. 腹腔镜疝修补术:借助腹腔镜技术,在腹腔内进行疝修补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腹股沟疝和复发疝的治疗,但手术费用相对较高,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年老体弱、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疝气带保守治疗。疝气带能暂时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但不能根治腹股沟疝,且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疝嵌顿等并发症。
五、如何预防腹股沟疝
1.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内压升高。戒烟限酒,减少慢性咳嗽的发生。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腹壁肌肉力量。
2.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果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腹水等疾病,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降低腹内压升高的风险。
3. 避免腹内压突然升高: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咳嗽、用力排便、搬抬过重物品等行为。对于儿童,要尽量减少其哭闹时间。
肚子上的“小鼓包”,可能就是腹股沟疝的信号。千万别因为初期没啥感觉就不当回事,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严重后果。要是发现腹股沟区有异常鼓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听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