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身体这座复杂而精密的“生命工厂”里,血管就像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维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一旦血管堵塞,就如同交通陷入瘫痪,严重威胁身体健康。当血管堵了,有一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可以“力挽狂澜”,那就是外周血管介入。
一、血管为何会堵塞
血管堵塞的主要“罪魁祸首”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高油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以及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血管内皮会慢慢受损。血液中的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趁机进入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不断增大,使血管管腔变窄,阻碍血液流动;斑块还可能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引发急性缺血事件。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是外周血管堵塞的常见病症,患者会出现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严重时足部溃疡、坏疽,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二、认识外周血管介入
外周血管介入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的引导下,通过穿刺体表血管(通常是股动脉、桡动脉等),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血管内,到达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外周血管介入具有诸多优势。它创伤小,只需一个微小的穿刺创口,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对身体正常组织的损伤小,降低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住院时间短,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三、外周血管介入如何“救场”
1. 血管扩张成形术:对于血管狭窄不太严重的情况,医生会将带球囊的导管送至狭窄部位,通过向球囊内充气,使其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管腔直径,改善血流。就像用打气筒给瘪了的轮胎打气,让道路重新宽敞起来。例如,一位因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患者,走路时下肢疼痛难忍,间歇性跛行距离越来越短。经过血管扩张成形术后,血管狭窄得到改善,下肢供血恢复,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又能正常行走了。
2. 支架置入术:当血管狭窄较为严重或球囊扩张后效果不理想时,会置入支架。支架是一种金属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管状结构,将其通过导管输送到病变部位并释放,支架会撑开并紧贴血管壁,就像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支撑起狭窄的血管,保持血流通畅。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为例,很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及时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挽救了生命。
3. 血栓清除术:如果血管内形成了新鲜血栓,可采用血栓清除术。通过特殊的器械,如血栓抽吸装置、机械性血栓粉碎器,将血栓直接从血管中清除。比如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及时进行血栓清除术,能有效预防肺栓塞这一严重并发症,避免危及生命。
4. 血管栓塞术:与前面几种疏通血管的方法相反,血管栓塞术是用栓塞材料,如弹簧圈、明胶海绵等,堵塞异常的血管,如动脉瘤、血管畸形或肿瘤的供血血管。这就像是堵住了不该有的“岔路”,防止血液流向危险区域。例如,对于肝血管瘤患者,通过血管栓塞术阻断其供血血管,可使瘤体萎缩,达到治疗目的。
四、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
1. 治疗前: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要调整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如果正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需告知医生,按照医嘱调整用药。
2. 治疗后: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患者应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一段时间(一般6 - 8小时),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以及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术后需遵医嘱继续服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血管再狭窄和血栓形成。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健康,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血管超声或CTA,监测血管情况。
血管堵塞是危害健康的严重问题,但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了解这一技术,正确认识血管堵塞的防治,能让我们在面对血管疾病时不再束手无策。如果发现有血管堵塞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让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为我们的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