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占75%~80%)和肺动脉栓塞(PE,占20%~25%)。近年来,随着孕产妇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风险因素增加,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为0.5/1000~2.0/1000,是非妊娠期女性发病风险的4~5倍。妊娠期血栓栓塞性疾病中80%为VTE,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孕期VTE的发生率相对于非孕期明显上升,并在产后达到高峰。英国的一项分析数据显示,VTE的发生率在产前约为118/10万,产后约为424/10万,尤其产后1周内发生风险最大。血液淤滞、静脉损伤或静脉插管是VTE最常见的原因;孕期血液系统的改变导致血液高凝、孕末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血流淤滞、分娩时剖宫产或阴道助产引起静脉血管损伤、产褥期活动减少以及脱水是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的潜在机制。与非妊娠期女性相比,妊娠期DVT更容易发生于左下肢并且更接近髂静脉和髂股静脉,这与髂右动脉压迫髂左静脉及妊娠子宫的压迫导致左下肢静脉血流淤滞更加明显有关。
一、妊娠期VTE的高危因素包括:
(1)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VTE家族史、既往VTE病史。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是妊娠期VTE的最大危险因素。复发的风险增加3~4倍,而复发性VTE占所有妊娠期VTE患者的15%~25%。
(2)血栓形成倾向(易栓症):易栓症是妊娠期VTE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妊娠期、产后VTE患者中,20%~50%存在易栓症,而获得性、遗传性易栓症均增加了妊娠期VTE的发生风险。
(3)剖宫产术:剖宫产术是产褥期VTE的首位风险因素。特别是并发产后出血或感染的剖宫产术,剖宫产手术对血管静脉壁的损伤加重了VTE的病理基础,研究也证实了剖宫产术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宫产术后VTE的发病率约为3/1000,是阴道分娩的4倍。
(4)肥胖:孕前体重指数(BMI)≥28,是DVT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尤其是分娩时产妇BMI≥35kg/m²和≥40kg/m²,成为产褥期VTE第三大风险因素。
(5)高龄及辅助生殖技术:随着年龄≥35岁孕产妇日渐增多,加之辅助生育技术的不断提高,高龄及辅助生殖受孕已成为早孕期前两位VTE风险因素。
(6)其他高危因素:产次≥3次、妊娠合并症(肿瘤、心力衰竭、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1型糖尿病肾病、镰状细胞病等)、静脉曲张;本次妊娠子痫前期、多胎妊娠、产后出血(出血量>1000mL或需要输血)、本次妊娠早产(<37周分娩)、本次妊娠死胎;任何妊娠期或产褥期的外科手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全身感染、孕期卧床保胎不运动(卧床时间≥8h)或脱水等,同样增加了VTE发生风险。
二、VTE的预防
VTE是孕产妇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常导致严重后果,所以防重于治。结合指南的推荐意见,所有VTE病史的孕妇均应从早孕期开始进行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至产后6周,预防应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内容包括:
1.体重管理:孕期体重增长范围推荐如下:孕前BMI<18.5,体重增长范围12.5~18kg;孕前BMI为18.5~24.9,体重增长范围11.5~16kg;孕前BMI为25~29.9,体重增长范围7~11.5kg;孕前BMI≥30,体重增长范围5~9kg。
2.饮食与液体管理:饮食以高纤维、高蛋白质、低脂、低钠饮食为主,推荐平均每日液体(包括清水、牛奶和其他饮料)摄入量为:孕妇2.3L,哺乳期2.6L;尿量≥1500mL/d。
3.孕期运动:运动应在医生指导及评估后进行,如:有氧运动、耐力训练、盆底肌肉运动、步行、健身自行车、慢跑、瑜伽。每日每次≥20~30min,既往久坐的孕妇可从每日10~20min开始。
4.踝泵运动:适用于术后及卧床患者,在无禁忌证时或麻醉清醒后开始主动做踝泵运动,从中立位缓慢匀速进行,动作顺序为背屈、内翻、足底屈、外翻,活动范围为足背屈,运动频率为每8分钟1个循环,每个动作保持3秒,每天20次,每次间隔30分钟。
5.对于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易栓症或获得性易栓症的孕产妇,尤其是高龄、肥胖、长期卧床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预防措施,包括机械性预防方法、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联合预防(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其中机械性预防方法主要包括压力梯度长袜、肢体气压治疗和静脉足泵,其可增加静脉血流,减少腿部静脉血流的淤滞,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其对出血风险高的患者有很大的优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