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燕甜  单位: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37

宫颈癌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早期筛查,完全有机会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产后到更年期的漫长岁月里,女性身体会经历多重变化,宫颈癌防治的侧重点也随之不同。掌握这条“黄金时间轴”,能帮女性更从容地守护宫颈健康。

育龄期:筛查与免疫的“双保险”

进入育龄期后,性生活活跃、生育需求等因素可能增加HPV感染概率,此时需通过定期筛查和增强免疫力构建“双保险”。

筛查:从“被动检查”到“主动管理”。我国目前以人群为基础的宫颈癌筛查,建议初始年龄为≥25岁;对于25-29岁人群,建议优先采用细胞学检查进行初筛;其他年龄人群(即30岁及以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HPV检测初筛、细胞学检查初筛,或HPV与细胞学联合筛查等方式。对于≥65岁的人群,若既往10年筛查结果均为阴性,且无CIN2+(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及以上)病史,可终止筛查;若因良性病变已切除子宫,且既往无CIN2+病史,则无需再进行宫颈癌筛查。具体筛查方案(如筛查频率)及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宫颈癌家族史者)的筛查建议,可参考国家或行业发布的相关医学指南。需特别说明的是,目前尚无充分研究数据支持 HPV 疫苗接种后人群需调整筛查策略,因此接种疫苗后的人群,仍需遵循与普通人群相同的筛查方案。

免疫力:身体的“天然疫苗”。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但多数感染可被自身免疫力清除。增强免疫力需从日常入手: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A、E的蔬果(如胡萝卜、菠菜、坚果),补充优质蛋白(鱼、瘦肉、豆类)。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戒烟限酒,烟草中的致癌物会直接损伤宫颈细胞,酒精则可能削弱免疫力。管理慢性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需积极治疗,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注重性健康,减少感染风险。固定性伴侣、使用安全套能显著降低HPV传播概率,若性伴侣有生殖器疣、溃疡等症状,应暂停性生活并督促其就医。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建议18岁后)、减少性伴侣数量,也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措施。

此外,HPV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国际上已经被批准的九价、四价疫苗和二价疫苗,都能对HPV16及HPV18引起的感染及相关疾病起预防作用。

产后阶段:修复与预防并重

产后42天复查别忽视。分娩后,医生通常会建议产后42天复查,其中就包括宫颈检查。这一检查能及时发现分娩造成的宫颈裂伤、炎症等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变成隐患。如果发现HPV感染或宫颈细胞异常,需遵医嘱进行干预,防止病情进展。

疫苗接种的“补种窗口”。如果产前未接种HPV疫苗,产后可尽快补种。目前国内有二价、四价、九价三种疫苗,覆盖不同年龄段和病毒类型。即使已感染某种HPV病毒,疫苗仍能预防其他未感染的亚型,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升级”。产后免疫力下降,需更注重私处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减少紧身裤的穿着时间。这些细节能降低细菌、病毒滋生的风险,为宫颈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围绝经期与更年期:警惕“沉默的信号”

症状自查:别忽视身体的“求救信号”。宫颈癌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更年期不适”,需特别警惕: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出血。异常排液,白带增多、呈米汤样或血性,伴有腥臭味。不规则出血,非经期出血、绝经后出血。下腹疼痛,癌肿侵犯神经或盆腔组织时,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若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阴道镜和活检明确诊断。

筛查:更年期不是“安全期”。即使已绝经,仍需坚持筛查。部分女性认为“绝经后不会得宫颈癌”,这种观念非常危险。事实上,65岁以上女性占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5%,且晚期比例更高。因此,只要符合筛查条件,就应持续关注宫颈健康。

总之,宫颈癌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从产后到更年期的每个阶段都需科学应对。通过疫苗接种、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和及时就医,女性完全能将宫颈癌风险降至最低。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