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毒在全世界流行,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所报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8月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我国梅毒报告发病人数达54400例左右,居乙类传染病第四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虽然一些国家如美国增长更为迅猛,但我国的防控压力依然严峻。梅毒不仅是个人健康“杀手”,更会对家庭与社会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认识梅毒:它到底是什么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这种病原体形态细长,呈螺旋状,长度约6–15微米,直径仅0.1–0.2微米——小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都难以捕捉。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内部还有螺旋状原生质圆柱体,外表缠绕着3–4根用于运动的周浆鞭毛。
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如无保护的阴道交、肛交、口交等),此外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途径传播。孕妇若感染,梅毒螺旋体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尤其在怀孕四个月后,可能导致先天梅毒、流产、早产甚至死胎。血液传播多见于输入未严格筛查的血液或共用污染注射器,不过随着血液检测技术的进步,此类传播已大幅减少。
梅毒的发展阶段与症状
(初期)梅毒:感染后2-4周左右,感染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多见于外生殖器。硬下疳溃疡渗出液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感染性极强。病程一般持续4-6周,硬下疳常自愈。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无痛、质地较硬、可活动)
(中期)梅毒:多发生于硬下疳出现后2-8周,全身皮肤、黏膜有梅毒疹的出现,有时累及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等,形态多样,如斑疹、丘疹、脓疱等,一般无明显瘙痒。同时也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症状。Ⅰ期、Ⅱ期梅毒传染性强,破坏性较小。
(晚期)梅毒:发生于感染2年后,病变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常见损害为慢性肉芽肿,局部因动脉内膜炎引起缺血而使组织坏死。晚期梅毒损害也常出现进展和消退交替出现。病损部位螺旋体少但破坏大。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可危及生命。
治疗:早发现、早规范用药是关键
梅毒的治疗强调“早”:早诊断、早用药,可显著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提升治愈率。应严格遵循国家指南,规范使用药物,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以免复发或进入晚期。
青霉素类是首选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能破坏螺旋体细胞壁。不同分期使用不同剂型、剂量及给药方式(如肌注)。若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替代,但疗效可能稍逊,需医生评估。
治疗期间及结束后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监测疗效。
教你读懂梅毒化验单
首先,对于梅毒的检验,除了身体上的症状,我们还需要抽血进行检测,检测的类型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中非特异性抗体检测的项目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检测(TRUST),它们用于反映病情活动度、判断治疗效果。
特异性抗体检测的项目包括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测。它们用于确诊是否感染过梅毒,其特异性≥99%。
常见结果组合解读:
组合1:TPPA阳性+RPR阳性(高滴度),表示目前感染梅毒,处于活动期,需立即治疗。
组合2:TPPA阳性+RPR阳性(低滴度),可能为治疗后残留滴度(需复查观察是否下降)、晚期潜伏梅毒(需进一步检查脑脊液)。
组合3:TPPA阳性+RPR阴性,表示曾经感染梅毒,已治愈(或处于晚期潜伏梅毒,RPR自然转阴)。
组合4:TPPA阴性+RPR阳性,大概率为假阳性(需排查自身免疫病、妊娠等因素),建议1-2周后复查。
组合5:TPPA阴性+RPR阴性,排除梅毒感染(若有高危行为,需在窗口期后复查)。
随访要点:
治疗后RPR滴度应逐步下降(如3个月降4倍,6–12个月转阴或低水平固定);
若滴度不降反升,需警惕治疗失败或再感染;
出现神经症状或RPR持续高位,应查脑脊液。
梅毒的预防措施
安全性行为:这是最核心的防护,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固定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
定期体检与筛查:建议有多个性伴侣、有不洁性行为史、性伴侣确诊感染梅毒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感染,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共用个人用品: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牙刷、剃须刀、注射器等个人用品,以防间接传播梅毒螺旋体。
预防母婴传播:怀孕妇女应在孕期进行梅毒筛查,若确诊感染,应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以降低胎儿感染先天梅毒的风险;同时,新生儿出生后也应进行梅毒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先天梅毒。
结语
感染梅毒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且对自身心理健康、家庭、夫妻关系、母婴健康和社会等都会产生影响,并且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健康的性行为观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避免疾病传播和病情恶化,共同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