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秋冬季,呼吸道疾病便进入高发期。流感病毒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叠加流行,让许多家庭陷入“一人中招,全家轮转”的困境。流感与RSV虽症状相似,但高危人群和并发症风险不同,叠加感染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
流感与RSV
流感: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如H1N1、H3N2)因变异能力强,易引发全球大流行。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排毒时间多为3~7天。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8.5℃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高危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者。
RSV: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的首要病原体,其传播途径与流感相似,但潜伏期更长(2-8天),且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更长(可达6小时)。RSV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鼻塞、流涕、咳嗽),但1-3天内可能发展为喘息、呼吸急促,甚至三凹征(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高危人群为1岁以下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慢性肺病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叠加感染:当流感与RSV同时或序贯感染时,可能引发“双重打击”。症状加重,高热持续不退、剧烈咳嗽伴喘息、呼吸频率加快(儿童>40次/分钟);并发症风险上升,肺炎、心肌炎、脑炎等;治疗难度增加,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用药,且可能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炎症风暴。
分层防护
第一层:环境防护——阻断病毒传播链
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保持室内湿度40%-60%,湿度过低易使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屏障功能;湿度过高则利于病毒存活。高频接触面消毒,门把手、遥控器、手机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如84稀释液)或75%酒精擦拭,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可缩短至数小时。减少聚集,避免带儿童、老人前往密闭场所(如商场、影院),家庭聚会时建议佩戴口罩。
第二层:个体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佩戴时确保鼻夹贴合面部,遮住口鼻,避免反复触摸口罩外侧。采用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20秒以上,或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咳嗽/打喷嚏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立即洗手,减少手接触口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弃并洗手。
第三层:免疫防护——强化身体防御力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因病毒变异需更新),6月龄以上人群均可接种,优先覆盖高危人群;目前国内尚未有RSV疫苗批准上市,因此建议高风险人群需加强防护,如避免接触感染者、冬春季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维生素C(柑橘、猕猴桃)、维生素D(鱼类、蛋黄)、锌(坚果、瘦肉)等,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每日保证摄入1.2g/kg体重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豆制品),促进抗体合成。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
第四层:早期干预——及时识别与治疗
症状监测:流感预警信号,突发高热、全身酸痛、乏力;RSV预警信号,婴幼儿呼吸急促(<2月龄:>60次/分钟;2-12月龄:>50次/分钟)、鼻翼扇动、三凹征。
抗原检测:使用流感/RSV联合抗原检测试剂(15分钟出结果),确诊后针对性用药;
就医指征:高热持续>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尿量减少(脱水征兆);
药物治疗:流感,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胶囊/颗粒),可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RSV,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吸氧、雾化、补液),严重病例需住院。
总之,流感与RSV的叠加流行,是对家庭健康管理的考验。通过采用分层防护策略,结合特殊人群的精准施策,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在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全家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