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常规检查是诊断疾病时最基本的检查之一,通过尿液中成分指标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泌尿系统甚至全身的健康情况。很多人因为忽视尿常规检查导致病情加重,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到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更早的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那么在拿到尿常规化验单时,面对上面密密麻麻的“+”“-”符号,应该如何正确解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简单分析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核心指标,帮助你轻松读懂检查结果。
一般性状指标解读
1.颜色
正常尿液一般为淡黄色至深黄色,如果尿液呈现异常颜色,需警惕其可能为疾病的预警信号。红色尿液可能是血尿,多发生在肾炎、结石患者身上;茶色尿液可能是胆红素尿,多见于肝胆疾病;乳白色尿液可能是乳糜尿或脓尿,要注意辨别尿路感染和淋巴管异常;无色尿液可能与尿崩症或过量饮水有关。
2.透明度
正常尿液新鲜时呈清澈透明状,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轻微浑浊。如果新鲜尿液就表现为浑浊,这可能是尿路感染、结晶尿等疾病的征兆。
3.酸碱度
尿液酸碱度的正常范围是4.5-8.0,其指标变化和饮食、服用药物有一定关联。如果酸碱度值降低,可能是痛风、酸中毒等疾病导致,或是服用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数值升高则多见于尿路感染、碱中毒等情况。
4.比重
尿比重正常范围为1.015-1.025,比重升高代表尿液浓缩,常见于脱水、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比重降低代表尿液稀释,常见于尿崩症、大量饮水、慢性肾衰竭等。
化学检查指标解读
1.尿蛋白
正常结果为阴性,如果结果为阳性,可能是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损害或尿路感染等疾病导致的,此外,剧烈运动、发热等也会引起尿蛋白增高,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较短。
2.尿葡萄糖
正常结果为阴性,若化验结果呈阳性,要警惕糖尿病、肾性糖尿等疾病。
3.尿隐血
尿隐血正常结果为阴性,若结果呈阳性,可能是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尿路感染等,或者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向人体发出的警报。
4.尿胆红素和尿胆原
尿胆红素正常结果为阴性,如果结果呈阳性,可能是肝胆疾病如肝炎等导致的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而进入尿液。
尿胆原正常结果为弱阳性或阴性,如果指标突然升高,则可能与溶血性疾病、肝功能异常有关;指标突然降低或消失,则要警惕胆道梗阻。
5.尿酮体
尿酮体正常结果为阴性,因为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不会在正常尿液中出现。结果阳性需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时患者病情比较危急,需立即就医诊治。另外,长期禁食、剧烈运动等行为也会导致尿酮体阳性。
显微镜检查指标解读
1.红细胞
红细胞正常范围为0-3个/高倍视野。正常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者很少见,在每个高倍视野下也不会超过3个。数量增则为血尿,常见病因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泌尿道肿瘤等,此外,剧烈运动、女性经期等情况也会增加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因此红细胞指标出现异常时,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对待。
2.白细胞(WBC)
正常范围为0-5个/高倍视野。白细胞承担着人体内的保卫工作,具有吞噬、消灭和排出细菌、异物的作用。如果白细胞在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要注意排查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管型
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呈管状。正常情况下,每个低倍视野中偶见0-1个透明管型,异常管型一般多见于肾脏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诊断。如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颗粒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衰竭。
4.结晶
正常尿液中出现的结晶量很少且一般没有临床意义,如尿酸盐。异常尿液中可能存在大量结晶,这种状况可能是在提示结石、尿液酸碱度异常,除了进行专业治疗外,还需结合饮食等生活习惯进行调整。
结束语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可以对身体健康发出预警信号,我们要科学地看待此项检查。看懂尿常规化验单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一旦出现指标异常,要积极地寻求医务人员帮助,医生会根据患者各项指标变化、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诊断病情,给出最佳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