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力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功能之一,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损伤听力,这些 “隐形杀手” 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永久性耳聋。了解并规避这些伤耳行为,对保护听力健康至关重要。
日常用声习惯:噪音就在你身边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日常用声习惯中的噪音污染是伤耳的 “重灾区”。长期处于超过 85 分贝的环境中,会逐渐损伤内耳的毛细胞 —— 这些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的细胞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
比如,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如菜市场、地铁站)长时间接打电话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此时耳道内的声音强度可能超过 100 分贝,相当于近距离听到电锯声。此外,家庭聚会时的高声喧哗、儿童玩具发出的刺耳声响(部分玩具噪音可达 90 分贝以上),都可能成为听力的隐形威胁。
更易被忽视的是 “慢性噪音暴露”:长期在临街的房间睡眠,夜间车辆行驶的低频噪音(约 60-70 分贝)会持续刺激内耳;办公室里多台打印机同时工作的嗡鸣声,每天累积暴露 8 小时以上,也可能缓慢损伤听力。
电子设备使用:耳机是把 “双刃剑”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耳机成为生活必需品,但不正确使用耳机已成为青少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耳机听音乐时,音量超过最大音量的 60%、连续使用超过 1 小时,就可能造成内耳损伤。研究显示,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尤其是入耳式耳机),会使耳道内压力增大,声音能量集中传递到鼓膜和内耳,导致毛细胞疲劳甚至坏死。此外,在地铁、公交车等嘈杂环境中用耳机听歌,为了盖过背景噪音,人们会下意识调大音量,此时耳机输出的声音可能高达 110 分贝,相当于摇滚演唱会现场的音量。
除了耳机,长时间使用蓝牙耳机接打电话也存在风险。部分人习惯在使用蓝牙耳机进行“免提”通话时将音量调至最大,殊不知贴近耳道的声波会持续冲击听觉神经,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耳鸣。
环境因素:隐藏在生活场景中的威胁
除了明显的噪音,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也会悄悄伤害听力,却常被人们忽略。
游泳或洗澡时,如果耳道进水后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外耳道炎,炎症反复刺激会影响鼓膜功能。尤其在水质不洁的泳池中,细菌和真菌容易侵入耳道,导致耳道皮肤肿胀、疼痛,间接影响声音传导。
长期处于高气压或气压骤变的环境(如潜水、坐飞机),也可能损伤听力。气压变化会导致中耳腔与外界气压不平衡,引发鼓膜内陷、充血,严重时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此外,冬季长时间处于暖气房等干燥环境中,耳道皮肤会因缺水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受损。
耳部护理误区:错误习惯雪上加霜
许多人在耳部护理上存在误区,这些看似 “爱护” 耳朵的行为,实则可能造成伤害。
最常见的误区是频繁掏耳朵。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耳垢(耵聍)能保护耳道皮肤、黏附灰尘和细菌,无需频繁清理。用棉签、指甲或挖耳勺掏耳朵,可能划伤耳道皮肤引发感染,甚至将耳垢推向耳道深处,形成栓塞,影响听力。更危险的是,若操作不当戳伤鼓膜,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另外,滥用药物也可能伤耳。部分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具有耳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一些人在感冒后自行服用复方感冒药,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加重耳鸣症状,尤其对听力敏感人群风险更高。
保护听力需要从细节做起:避免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使用耳机时遵循 “60-60 原则”(音量不超过 60%,连续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道;不随意掏耳朵或滥用药物。一旦出现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听力损伤往往不可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听觉功能。让我们远离这些 “隐形杀手”,守护好聆听世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