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科手术后或特定疾病治疗过程中,引流管承担着排出体内积液、积血,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使命,是保障患者康复的“生命通道”。但当这根小小的引流管出现渗漏时,会直接危害患者健康,并影响疾病治疗及康复效果。别急,小小的造口袋,凭借巧妙设计和独特功能,为引流管渗漏护理开辟了新思路。
1、什么是引流管渗漏?
定义
引流管渗漏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本应通过引流管正常引出到体外收集装置的液体,却从引流管与引流管口周围组织的连接处、引流管自身破损处等其他非正常引流路径流出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引流管固定不牢、引流装置贴合不佳、患者大幅度运动等。
危害
皮肤损伤:引流液具有腐蚀性,渗漏到引流管口周围皮肤会引起皮肤发红、瘙痒、疼痛、破溃等。
感染风险增加:渗漏使引流液接触周围皮肤,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增加局部感染风险。
影响病情观察:渗漏会使引流液不能准确收集和计量,干扰医护人员对引流量、颜色、性质的观察,影响对病情变化的判断。
延缓康复进程:皮肤损伤和感染会影响引流管口周围组织愈合,并影响体液引流通畅度,从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2、妙用造口袋,巧解“渗漏”难题
造口袋原本是为肠造口、泌尿造口患者设计的护理用品,其结构设计精妙,底盘部分采用特殊的黏胶材料,能紧密贴合皮肤,形成有效屏障;收集袋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密封性,不仅能容纳一定量的液体,还能避免异味散发。正是这些特点,让它在引流管渗漏护理中“大显身手”。
操作步骤
物品准备:一次性造口袋一个(使用造口测量板测量造口的直径或周长,选择合适尺寸的造口袋),生理盐水,碘伏消毒液,水胶体辅料。
粘贴造口袋:撕下造口袋底盘的保护纸,将引流管从造口袋中央口径穿过,将造口袋中心对准引流管口轻轻贴上。粘贴过程中从引流管口中心开始,用手指轻轻按压底盘,使其与皮肤紧密贴合,尤其要注意边缘部位,确保密封良好。
透明袋开口:在透明袋中央口径处剪十字形开口(十字开口大小需适配引流管,避免过松漏液或过紧压迫管道),引出引流管。
缝隙固定:用水胶体辅料妥善固定引流管与透明袋间的空隙。
闭合收集:夹闭造口袋(结扎时力度适中,确保密封同时不影响引流通畅),完成渗液收集。
巧用价值
提高患者舒适度:渗漏液体被及时收集,患者身体保持清洁干燥,能避免因液体浸湿衣物、床单带来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
便于观察和计量:造口袋透明,便于护理人员和患者观察渗漏液体的颜色、性状和量,为病情观察提供重要依据。准确记录渗漏液的量,有助于医护人员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减轻护理工作量:使用造口袋后,无需频繁更换被渗漏液污染的衣物和床单,也减少了清洁皮肤的次数,从而减轻了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且该标准化操作流程简单易学,护士或家属经培训后可独立完成更换,且造口袋更换周期长(3 - 7天),显著减轻护理负担。
3、护理注意事项
造口袋使用前—清洁皮肤
使用温和、无刺激的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除渗漏的引流液及分泌物。清洁时动作要轻柔,切勿用力擦拭,避免损伤皮肤。清洁后,待皮肤完全干燥,可在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涂抹一层薄薄的皮肤保护剂,如含有氧化锌成分的药膏,形成保护膜,再贴造口袋。
造口袋使用后—密切观察、细致护理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造口袋内液体的颜色、性状和量,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注意观察造口袋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破损等情况,如有应及时处理。
预防感染:无论是日常清洁还是更换造口袋、引流管固定等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感染,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避免剧烈活动: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在翻身、活动时不小心拉扯到引流管,造成再次移位或渗漏。
综上,掌握了巧用造口袋护理引流管渗漏的方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不适,降低感染风险,还能让护理工作变得更轻松高效,让患者的康复之路更加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