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面临生命安全威胁病人的“首要阵地”,其每一秒都和病人的生死息息相关。病人在推进抢救室的那一刻,一场精密的抢救流程便迅速展开。这个流程不仅融合了医学技术、团队协作,还包括了精确的时间管理,其核心目标是在黄金时间内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从而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的机会。本文就带您具体了解急诊病人的具体抢救流程。
1、黄金1分钟
对急诊病人抢救的第1步,是先进行环境安全评估。医护人员会在3秒内确认现场二次伤害风险,如果病人身处车祸现场,需用担架将其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随后再对病人开展“ ABCDE”的快速评估法:
A(Airway):轻拍病人的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胸廓起伏。若病人没有反应且无呼吸,则立即用“仰头抬颏法”开放其气道,并清除口腔的异物。
B(Breathing):将面颊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气流并观察其胸廓起伏。若病人呼吸停止,需立即启动人工通气。
C(Circulation):专业人员会触摸病人的颈动脉搏动,若心跳骤停,则需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D(Disability):快速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量化损伤程度。
E(Exposure):暴露病人的躯干,检查是否存在外伤、出血或皮肤异常等情况。
2、黄金4分钟
如果病人心跳骤停,需在4分钟内对其启动心肺复苏(CPR)。标准流程为:一,胸外按压。将双手交叠放置在病人两乳头的连线中点,按压深度为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确保每次按压之后,胸廓能完全回弹。
二,人工通气。每按压30次后给予两次人工呼吸操作,吹气时间超过1秒,并观察病人的胸廓起伏。
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如果现场有AED,应立即贴放电极片并根据语音提示操作。通过AED能够自动分析病人的心率,如果提示“可电击”,则要确保所有人员没有接触病人后,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3、黄金10分钟
在对病人展开CPR时,护士还需迅速完成以下的操作:
静脉穿刺:应优先选择走正中静脉或者颈外静脉,对病人建立“绿色通道”以便于输注药物。
生命体征监测:对病人使用心电监护仪,以持续观察其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的变化。
气道管理:如果病人已经意识不清,则需立即展开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以帮助其辅助通气。
4、黄金30分钟
经过上述一系列急救,待病人的生命体征初步稳定之后,则抢救进入到了病因治疗的阶段:
对于休克病人,需快速补液,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创伤病人,对其开放性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其骨折部位需做好临时的固定;对于中毒病人,需根据毒物的种类给予特效解毒剂。
除此之外,急诊科还会启动多学科会诊,通过联合心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为病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一名由于肺栓塞导致心跳骤停的病人,需要在抢救之后立即对其展开溶栓治疗或者介入取栓治疗。
5、黄金1小时
若病人的病情允许,在做完初步的急救之后,需要在1小时内将其转运至重症监护室( ICU)或者手术室,而在转运之前,需要完成以下流程:
第一,设备准备。携带便携式监护仪、呼吸机以及相关急救药物;第二,人员配置。至少要有1名医生和1名护士陪同病人,以确保在途中能够持续监测其生命体征;第三,交接记录。和接收的科室详细交接病人的病情、治疗经过以及用药的情况等。
总的来说,急诊抢救就相当于一场和死神的博弈,这对病人来说,更好的诠释了“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而急诊抢救的成功,也离不开三大支撑,即从评估到转运的标准化流程、医生和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以及对公众普及的心肺复苏及AED使用技能教育等。其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要在黄金时间内扭转病人的危急状态,而对这些流程的理解,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消除对急症的恐惧,也能让我们在面临他人的危急关键时刻,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响应,从而为生命争取到更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