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冀瑜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61

你是否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仿佛脑袋要炸开一般?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即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蛛网膜下腔出血:藏在脑袋里的“定时炸弹”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发的临床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到了大脑表面和脊髓周围的腔隙中。根据病因,它可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大类。外伤性多由头部受到撞击、跌落等外力导致;非外伤性则主要由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等引发,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约占50%—85%。

动脉瘤就像血管壁上的“气球”,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因素影响,血管壁逐渐变薄、弹性下降,这个“气球”就可能越来越大,最终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诱因下破裂,血液瞬间涌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剧烈头痛等一系列症状。

这些症状,是身体在求救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往往非常剧烈且具有特征性,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就医。

突发剧烈头痛。约90%以上患者首发此症状,常毫无预兆地突然发作,疼痛极其剧烈,被描述为“炸裂样”“刀割样”或“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可遍布全头,也能局限在前额、枕部或颈部。

恶心呕吐。因颅内压急剧升高刺激呕吐中枢,患者常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脑膜刺激征。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屈颈有抵抗感,是血液刺激脑膜的典型表现。

意识障碍。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改变,从嗜睡、意识模糊到昏迷,与出血量、部位及脑损伤程度相关。

眼部症状。部分患者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还可能出现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需争分夺秒。

一般处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减少再出血风险。同时,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及时清理口中呕吐物,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降低颅内压。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低钠血症。临床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也可酌情选用白蛋白。

防治再出血。控制血压是关键,患者可能因剧痛导致血压升高,需去除疼痛等诱因,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对于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尽快准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这是防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次出血的最好办法。

防治脑血管痉挛。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必要时给予胶体液扩容、多巴胺静滴。早期使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

防治脑积水。对于急性脑积水,可给予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或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如脑室—心房或脑室—腹腔分流术,以减轻颅内压,改善症状。

预防胜于治疗

虽然蛛网膜下腔出血来势汹汹,但通过积极预防,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血管问题,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以及遵医嘱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能显著降低脑血管破裂的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的风险。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选择适度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

及时治疗脑部疾病。对于已知的脑部疾病,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应及时进行治疗,定期随访和必要的手术干预可有效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