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护士,我家人突然呕血了,怎么办?”“上厕所发现拉黑便,是不是胃出血?”在消化内科,这样的紧急求助时刻都在上演。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急症,发病急、进展快,若错过最初的“黄金3分钟”急救时机,可能从轻微症状迅速发展为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但很多人对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信号不了解,应急时又慌了手脚,做错了护理措施。今天,消化内科护士就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识别出血信号,抓住黄金时间做好家庭应急护理。
先分清:消化道出血的“早期信号图谱”,这4种表现别忽视
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和下消化道出血(小肠、结肠、直肠等部位),不同部位出血的信号不同,但都有明显的“预警信号”,发现以下任何一种都要警惕。
信号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标志”
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直接的信号,出血部位越靠上、出血量越大,呕血颜色越鲜红。若呕出的是“咖啡渣样物”,说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被胃酸作用后变成棕褐色;若呕出鲜红色血液,甚至带有血块,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可能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胃溃疡大出血,需立即急救。
信号2:黑便——“柏油样便”要警惕
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经过肠道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亚铁,导致大便呈“柏油样”——颜色漆黑、发亮、黏稠,像马路边的柏油。若每天黑便次数超过3次,或每次量较多,说明出血未停止。注意:吃了动物血、铁剂等也可能让大便变黑,但这种黑便不发亮、不黏稠,可通过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观察大便颜色是否恢复来区分。
信号3:便血——下消化道出血的“直接信号”
下消化道出血时,血液未经过长时间消化,大便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便血鲜红、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可能是痔疮、直肠息肉出血;若便血呈暗红色,混在大便中,伴有腹痛、腹泻,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若突然排出大量鲜红色血便,伴有腹痛,要警惕小肠血管破裂出血,情况危急。
信号4:伴随症状——出血“隐性警报”
除了呕吐和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还会伴随一些“隐性信号”:比如头晕、心慌、出冷汗(出血量500ml以上时出现);乏力、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出血量800ml以上);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出血量超过1000ml,已进入休克前期)。这些伴随症状往往比出血本身更危险,一旦出现就要立即行动。
黄金3分钟应急护理“4步曲”,按这个顺序做最正确
当发现家人出现消化道出血信号时,最初的3分钟至关重要。记住以下4个步骤,按顺序操作,能为抢救争取时间。
第一步:立即停止进食饮水,避免“加重出血”
一旦出现呕血、黑便或便血,要马上让患者停止吃任何东西、喝任何水(包括牛奶、温水、药物等)。因为进食饮水会刺激胃肠道蠕动,可能导致出血部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若患者正在呕血,喝水还可能引发呛咳、窒息。
第二步:保持“头低脚高+侧卧”体位,防止窒息和休克
让患者立即卧床休息,采取“头偏向一侧、下肢抬高30°”的体位。头偏向一侧是为了防止呕吐时血液或胃内容物呛入气管,引发窒息;下肢抬高可以增加回心血量,缓解头晕、心慌等休克前期症状。绝对不能让患者坐着或站立,否则会因血压下降导致晕厥摔倒。
第三步:观察记录病情,给医生“精准线索”
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要快速观察并记录这些信息:①呕血/便血的颜色、量(比如呕了几口、便血占便盆的比例);②出现症状的时间、是否有腹痛、腹痛部位;③患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面色、有无出冷汗。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制定治疗方案。
第四步: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消化道出血”
拨打急救电话时,要清晰说明:“患者出现呕血/黑便/便血,目前意识状态如何(清醒/模糊),所在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尽量让患者身边有人陪同,不要单独留下患者,以免发生意外。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结语
消化道出血虽然紧急,但只要能快速识别早期信号,抓住黄金3分钟做好应急护理,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关键时刻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家人。记住:急救的核心是“不慌乱、不做错”,科学应对才能化险为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