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人突然说不出话、嘴角歪向一边,可不是“累着了”“没睡好”那么简单——这很可能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紧急信号!脑卒中发作后,每延迟1分钟,大脑就会损失约190万个神经细胞,黄金急救时间仅为“发病4.5小时内”。掌握第一时间的正确处理方法,能大大降低残疾风险,甚至挽救生命。以下分4步,教你科学应对。
一、先确认:3个简单动作,快速判断是否中风
发现老人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时,先别慌,用“FAST原则”30秒快速判断,避免误判或漏判:
F(Face面部):让老人微笑或咧嘴,观察两侧嘴角是否对称——若一侧下垂、无法抬起,或眼角、脸颊不对称,大概率是中风信号;
A(Arm手臂):让老人双手平举,保持10秒——若一侧手臂无力下垂、抬不起来,或发抖、无法保持平衡,需高度警惕;
S(Speech言语):让老人说一句简单的话(如“今天天气很好”)——若说话含糊不清、答非所问,或完全说不出话,结合前两点,基本可判断中风。
若3项中出现任意1项,立即按“第二步”行动,不要等“过会儿看看会不会好”!
二、别犹豫:立即做3件事,抢黄金急救时间
确认可能是中风后,每一秒都很关键,必须马上做这3件事,缺一不可:
第一时间打120,说清3个关键信息:
明确说症状:“我家老人现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可能是中风了!”;
说准地址:精确到门牌号(如“XX小区3号楼2单元501”),若小区大,可补充“靠近南门,门口有XX超市”,方便急救车快速找到;
留对电话:报出自己的手机号,并保持电话畅通,别让手机静音或没电,急救人员可能会提前联系确认路线。
打完电话后,别挂着等,继续做下面两件事。
让老人保持“安全姿势”,别随意搬动:
若老人意识清醒:扶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或让他侧卧(身体偏向一侧,头向一侧倾斜),避免平躺——侧卧能防止呕吐时食物、口水呛入气管,引发窒息;
准备好2样东西,减少急救时耽误:
病历资料:找出老人的病历本、医保卡,若平时吃降压药、降糖药,也带上药盒(方便医生了解基础病和用药情况);
简单物品:准备好身份证、少量现金或银行卡(急救、住院需用),放在随手能拿的地方,别等急救车到了再慌乱找东西。
三、现场护理:3个“不要”,避免帮倒忙
等待急救车时,很多家属会下意识做“好心”举动,却可能加重病情,一定要记住3个“不要”:
不要喂水、喂饭、喂药:老人吞咽功能可能已受损,喂水或食物容易呛入气管,引发肺炎甚至窒息;擅自喂降压药、溶栓药等,可能因剂量不当或病情不符,导致危险(如脑出血患者吃降压药可能加重出血)。
不要用力掰扯或按摩肢体:若老人一侧肢体僵硬、无法活动,别强行掰动或按摩——中风时可能伴随肢体瘫痪,不当用力可能损伤关节、肌肉,甚至引发血栓脱落,增加肺栓塞风险。
四、后续注意:到医院后,配合医生做好2件事
急救车到达后,家属的配合也很关键,能帮医生更快制定治疗方案:
准确说“病史”,别遗漏关键信息:
告诉医生:“老人XX点(如“10点15分”)突然出现症状,当时正在XX(如“看电视”“吃饭”)”;
补充基础病:“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平时吃XX药(如“硝苯地平”“二甲双胍”),最近有没有停药或换药”;
说明过敏史:若老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过敏,一定要提前告知,避免用药风险。
遵医嘱做检查,不纠结“要不要做”:
医生可能会安排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目的是区分“缺血性中风”(血管堵塞)和“出血性中风”(血管破裂)——两种类型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如缺血性可能需溶栓,出血性绝对不能溶栓),别因“怕花钱”“怕辐射”拒绝检查,耽误治疗时机。
老人言语不清、口角歪斜,本质是“大脑血管出了问题”,急救的核心就是“快判断、快打电话、快配合”。记住:中风不会“自己好”,拖延时间就是放弃康复机会。掌握这些方法,关键时刻能给老人多一份保障,少一份遗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