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篇:流感季,孩子生病家长慌?先学会“辨病”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高发季,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一发烧咳嗽,就担心是不是流感。但普通感冒和流感的病因、症状、治疗方式差异很大,盲目用药或延误干预都可能加重病情。学会快速区分两者,是家长应对流感季的“必修课”。
二、核心差异:从5个维度看透“普通感冒VS流感”
1.病因:一个“温和”,一个“凶猛”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温和型”病毒引起,传染性较弱,一般不会大规模流行。
流感:由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引发,病毒毒性强、变异快,易通过飞沫传播,常造成学校、托幼机构聚集性感染。
2.症状:流感“来势汹汹”,普通感冒“循序渐进”
发热程度:低热(38℃以下),持续1~2天;高热(39~40℃),持续3~5天或更久。
发热特点:偶发,伴随鼻塞、流涕;突发高热,常伴寒颤。
咳嗽类型:轻咳,以干咳或少量白痰为主;剧烈咳嗽,可能伴随胸痛、呼吸急促。
全身症状:轻微头痛、乏力,少有肌肉酸痛;明显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萎靡。
其他表现:鼻塞、流涕、咽痛较明显;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儿童更常见)。
案例对比:
普通感冒:宝宝可能先流清鼻涕,第二天轻微发热,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玩耍。
流感:孩子可能突然高热到39℃以上,浑身无力瘫在沙发上,喊“浑身骨头疼”,甚至出现畏寒、打寒战。
3.病程:普通感冒“自愈快”,流感“拖不得”
普通感冒:一般5~7天自愈,对症护理(如退热、缓解鼻塞)即可好转。
流感:若不及时干预,病程可能延长至1~2周,且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人群。
4.传染性:流感“传染力爆表”,普通感冒“温和”
普通感冒:发病后1~2天传染性最强,通常局限于近距离接触传播。
流感:发病前1天至症状消失后2天均具传染性,一个喷嚏可让病毒扩散至2米范围,幼儿园、家庭内极易交叉感染。
5.治疗原则:流感需“抗病毒”,普通感冒“对症护理”
普通感冒:无特效药,以退热、缓解鼻塞咳嗽为主(如物理降温、生理盐水洗鼻),避免滥用抗生素。
流感:需在发病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若超过48小时,重症患儿仍需用药。
三、关键提醒:孩子出现这些信号,立即送医!
无论普通感冒还是流感,若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需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退热后再次高热;
咳嗽加剧,出现呼吸急促(>40次/分钟)、嘴唇发紫;
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呕吐频繁;
婴幼儿出现拒食、脱水(尿少、口唇干燥)。
四、预防流感,家长能做这4件事
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上儿童每年必打,最佳接种时间为流感季前(9~11月),可降低60%~80%感染风险。
切断传播链:流感季少去人多密闭场所,孩子外出戴儿童专用口罩,回家后立即洗手、换衣物。
家庭护理细节: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分钟;孩子餐具、玩具定期消毒,避免与成人共用餐具;多喝温水、保证睡眠,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
学会“流感应急处理”:若家中有人感染流感,需与孩子隔离,患者佩戴口罩,接触孩子前洗手、消毒。
五、结语:科学辨病,让孩子少遭罪
流感季别再把“流感”当“感冒”而耽误治疗,也别因孩子咳嗽发热就过度焦虑。记住:高热+全身痛+突发起病=高度疑似流感,及时就医+规范用药是关键。做好预防和护理,才能让孩子在流感季少生病、少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