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早上刷牙时突然漏水,对着镜子发现一侧眉毛抬不起来,眼睛闭不严 ,不少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慌神,其实这很可能是 “面瘫” 的信号。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面瘫虽不致命,却会影响生活质量,早了解、早应对才能少走弯路。
一、什么是面瘫?别把 “歪脸” 当小毛病
我们常说的面瘫,医学上叫周围性面神经炎,是面神经从脑部发出后到面部通路受损引发的疾病,并非 “中风”(中风多伴肢体无力)。它的核心表现是面部肌肉 “罢工”:
典型症状:一侧额纹消失(挑眉时一侧没纹路)、眼睑闭不全(闭眼露白)、鼻唇沟变浅(法令纹变浅)、口角歪斜(笑时嘴角偏向一侧);
隐藏信号:可能伴随刷牙漏水、鼓腮漏气、食物粘在患侧牙龈,部分人还会出现味觉消失(吃不出酸甜)、耳后疼痛、畏光流泪,严重时后期可能出现面肌痉挛(面部抽搐)或萎缩。
简单说,面神经就像 “电线”,一旦因炎症、水肿 “短路”,面部肌肉就没了 “动力”,这就是面瘫的核心原理。
二、为啥会得面瘫?这些诱因要避开
目前面瘫的确切病因还没完全明确,但临床发现,它常和这些因素 “挂钩”:
病毒 “捣乱”:潜伏在神经里的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可能引发面神经炎症;
受凉 “刺激”:秋冬冷风直吹面部、夏天长时间对着空调 / 风扇吹脸,会让面神经局部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后出现水肿、受压;
身体 “透支”: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时,身体对病毒和刺激的抵抗力变弱,也容易诱发面瘫。
它不分年龄,从小孩到老人都可能发病,尤其在季节交换(秋冬、冬春)时更常见,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三、面瘫怎么治?科学应对分 “三步”
面瘫治疗讲究 “分阶段、多配合”,早期干预(发病 1-7 天内)预后最好,85% 以上的人能在 1-3 个月内康复。主要治疗方式可总结为 “药物 + 康复 + 中医” 的组合方案:
1. 基础治疗:药物控炎症、养神经
急性期(发病 1-2 周)常需药物干预:
抗炎消肿: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面神经水肿,需在医生指导下用,避免自行停药;
抗病毒:若怀疑病毒感染,会搭配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
神经营养:补充维生素 B1、B12,帮助受损神经修复。
2. 核心康复:三阶训练 “练活” 面部肌肉
恢复期(发病 2 周后)重点是面部肌肉训练,可按 “辅助→主动→抗阻” 三阶循序渐进:
辅助运动:自己动不了时,用手帮肌肉发力,比如用食指轻推患侧下眼睑,辅助闭眼;用拇指轻拉患侧嘴角,帮嘴角对称;
主动运动:肌肉有反应后自己练,比如尽力抬眉(保持 3-5 秒,放松 3 秒,重复 15 次)、用力闭眼(露白时先按摩眼眶再闭)、鼓腮(避免漏气);
抗阻运动:肌肉有力后加轻微阻力,比如抬眉时用食指轻压眉弓,闭眼时用手指轻按眼睑,增强肌肉力量。
也可试试 “运动贴扎”:用 Y 形贴布贴在太阳穴,一尾拉到眉弓帮提眼睑,一尾拉到鼻翼旁帮拉面肌,每周贴 5 次,每次贴 6 小时以上,辅助肌肉恢复。
3. 中医辅助:针灸、推拿帮调理
中医疗法在面瘫治疗中应用广泛,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针灸:常取面部穴位(如阳白、地仓、颊车),根据体质辨证加减,帮助疏通经络;
推拿:按摩枕额肌(从眉弓向头顶轻轻推拉)、眼轮匝肌(闭眼后沿眼睑按摩),每天 2-3 次,促进局部循环。
四、预防面瘫:做好 “五件小事” 就够了
面瘫的预防比治疗更简单,关键在日常生活习惯:
别当 “冷面侠”:秋冬出门戴围巾、口罩,避免冷风直吹脸;夏天空调温度别低于 26℃,风口别对着头面;
动起来强免疫:每天抽 20 分钟运动(跳绳、快走、跳舞都可),增强身体抵抗力;
少焦虑多微笑:情绪紧张、压力大时免疫力会下降,学会调节心情,保持乐观;
吃得清淡有营养:多吃蔬果、粗粮,少吃辛辣、生冷食物,避免刺激身体;
不舒服早就诊:一旦出现嘴角歪、闭眼难,别拖别信 “偏方”,及时去医院神经内科或中医科,早期治疗恢复更快。
其实面瘫并不可怕,它更像身体给我们的 “健康提醒”—— 别忽视受凉、别过度劳累。只要科学应对、坚持康复,大多数人都能恢复如常,重新拥有自然的笑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