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金旺  单位: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37

眼瞅着“神兽”就要归笼,书包文具都备齐了没?等等,还有一样东西别忘了“减负”——娃儿的小肚腩!

前段时间,在社区组织儿童健康体检活动,一位奶奶拉着6岁孙子的小肉手对身边的儿保老师说:“医生,你看我家幺儿肉乎乎的,多乖嘛!”我一看生长发育数据——身高113cm,体重26.9kg(正常应在17.87-23.62kg间)。她妈妈连忙摆手对我们说:“真没硬塞,就爱吃零食,不爱动……。”这样的对话,我在老家、学校、社区里听过不少次。但今天,我想先给家长们看一组扎心数据。

全国:每5个娃儿里,1个“超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19%。换句话说,每5个娃儿里,有1个体重超标。

四川:“川味”零食成“隐形推手”

四川省营养学会《四川省儿童青少年膳食行为与健康状况研究》指出,四川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中,“麻辣小食品(如油炸土豆片)、甜饮料、腌制肉类”等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消费频率显著高于全国均值(如每周≥3次的儿童占比达45%,全国为32%)。

这些“胖”,藏着多少健康雷?

很多家长觉得:“胖点可爱,长大自然瘦。”但数据不会说谎——

代谢病“提前报到”:《中国儿童肥胖报告(2021)》(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明确指出:我国6-17岁肥胖儿童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约为30%-35%(正常体重儿童仅为3%-5%)。

身高易被“压”住:《儿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明确指出,肥胖儿童体内瘦素水平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脂肪组织会消耗更多维生素D,影响骨骼矿化。2019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显示,肥胖儿童骨龄较实际年龄平均提前1.2岁,肥胖儿童成年后身高较同龄正常体重者平均矮2.8cm。

心理问题“悄悄冒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重青少年被同伴嘲笑“体型”的比例为41.2%(正常体重青少年12.7%),因体型问题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的比例为28.6%。

成年后“健康债”更重: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显示,儿童期肥胖(7-18岁)人群成年后糖尿病风险为正常体重的5.1倍,高血压风险3.3倍,骨关节炎风险2.1倍。

公共卫生视角:控体重不是“管娃儿”,是“护环境”

各位宝爸宝妈,娃胖了,不能光怪孩子。很多时候,是咱们给的环境出了问题——零食随手能拿到、窝在一起看电子产品。改环境比管孩子有用多了。

第一招:吃的方面,不用戒,换就行。

真实场景:放学路上,娃儿拽着家长买“辣条+奶茶”;写作业时,茶几上摆着薯片、饼干;周末在家,爷爷奶奶追着喂“鸡腿+米饭”……

咱换个思路:把“垃圾零食”变成“健康食品”!

放学饿了?路边辣条不健康,咱就提前备点烤鹰嘴豆——自己烤箱烤一把,撒点盐,比卖的有营养。渴了想喝甜的?奶茶糖太多,咱就泡点柠檬水,丢两颗草莓,舀一勺蜂蜜,有点味儿就行。吃饭别追着喂,让娃自己用小餐盘,吃多少自己决定,饿了自然吃,不饿不强迫。

第二招:运动不是“任务”,咱陪娃儿“玩出汗”

真实场景:课间10分钟+部分老师拖堂,剩余时间仅够上洗手间;放学后家长怕娃儿“摔着”,开车接回家……

咱换个思路:那咱就把“运动”变成“家庭游戏”!

早晨起床:和娃儿比赛谁先跳到200下,赢的人选早餐吃啥;

晚饭后:一起下楼溜达两圈,捡几片叶子、看看花,不知不觉就走够了;

周末:带出去,公园河边跑一跑、扔扔石头,出点汗,比在家盯屏幕强。

最后说句实在的:

娃真不是懒,是我们得带个好头。别总说“不许吃”“快去动”,而是跟他一起找吃的替代、一起玩着动。你陪他走路,他就不会喊累;你给他健康零食及水果吃,他慢慢就不想辣条了。

健康这个事,急不得,从换环境、换习惯开始,慢慢来。

健康管理年,咱一起努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