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肛周湿疹是指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湿疹谱系特殊解剖亚型。近年随着肛肠疾病患病率上升及局部护理观念滞后,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我们工作、社交、睡眠等。因此了解肛周湿疹的病因、症状、日常护理和治疗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减少上诉困扰。
一、病因
肛周湿疹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现有研究表明男女比例约1.4∶1,2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常见诱因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外源性因素,比如局部密闭、汗液浸渍、粪便残留、肛瘘肛裂或痔疮分泌物长期刺激、化学性接触(酒精、香精、防腐剂)等;内源性因素,包括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多态性、Th2型免疫的高反应性、糖尿病以及免疫抑制状态;精神心理因素,比如焦虑、抑郁等。这些诱因会给身体带来以下几点变化:一、屏障功能受损:角质层机构不稳定,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外界变应原及微生物易侵入;二、免疫失调:急性期以Th2极化为核心,IL-4、IL-13、IL-31水平升高,诱导B细胞产生IgE并刺激感觉神经;慢性期则出现Th1、Th17混合反应,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三、神经源性炎症:瘙痒-搔抓循环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进一步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形成“神经-免疫-皮肤”障碍反馈环;四、局部微生态失衡:有研究发现慢性皮损区金黄色葡萄球菌总量增加,菌群多样性降低,可能阻碍药物渗透并维持炎症。
二、常见临床表现
肛周湿疹的破损多边界不清,临床呈现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渗液、裂口均可见到。而患者就诊描述的典型表现为瘙痒-搔抓三联征:①阵发性剧痒②皮肤抓痕③皮肤改变,其中皮肤改变按病程分急性期多见水肿、渗出、亚急性期多见脱屑、薄痂,慢性多表现为皮肤肥厚、色素沉着或脱失。
三、鉴别诊断
肛周湿疹发病率日渐升高,但以肛周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不仅仅只有肛周湿疹,所以我们还需将它做一个鉴别诊断,才能更好的采取针对性治疗。常见的可能导致肛周瘙痒的疾病,有感染性疾病,比如股癣、念珠菌病、蛲虫病;炎症性疾病,比如银屑病、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以及肛瘘、肛裂、痔等继发性的肛周瘙痒;甚至有些肿瘤性疾病也可能会有相似表现,比如肛周Paget病、鲍恩病等。鉴别这些疾病,除医生的火眼金睛外,真菌镜检、皮肤镜、活检及斑贴试验也是临床明确诊断的核心手段。
四、治疗
肛周湿疹治疗的总原则是ABC 策略,A = Avoid(避免诱因),B = Barrier(修复屏障),Control(控制炎症)。
细则则是以分期治疗为指导。急性渗出期:使用生理盐水冷湿敷一天2次, 每次5分钟,外涂氢化可的松或地奈德软膏一天2次,便后或夜间可氧化锌糊封包;若合并真菌感染加用抗真菌药,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细菌药;夜间瘙痒致睡眠障碍,可口服抗组胺助止痒,急性期治疗疗程不超过2周,2周后或用药后渗出停止即转下阶段,即亚急性期。亚急性期治疗: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软膏外涂,一天2次,便后用含神经酰胺、甘油、凡士林厚涂保湿,有合并症则合并相关药物对症治疗。慢性肥厚期:这个阶段皮肤苔藓化明显:外涂糠酸莫米松或丙酸氯倍他索软膏一天1-2次,睡前塑料薄膜封包2小时;若上诉治疗,肥厚软化,则调整为他克莫司继续维持,若仍肥厚,则可局注曲安奈德。
结语
肛周湿疹是屏障缺陷、免疫失衡、神经源性炎症及微生态紊乱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应遵循“去除诱因、修复屏障、分级抗炎、长期维持”的综合策略。随着生物制剂及靶向小分子药物的出现,顽固性病例的治疗前景趋于乐观,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仍待补充。临床医师需加强与肛肠科、皮肤科、微生物学科及心理学多学科协作,实现个体化精准管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