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48拿到泌尿结石影像报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常让人一头雾水。泌尿结石影像检查主要包括超声、X线、CT等,不同检查对结石的显示各有优势。这些检查就像医生的“透视眼”,能从不同角度捕捉结石踪迹。其实,只要抓住报告中的三个关键信息——结石位置、直径大小、是否梗阻,就能快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拆解这三大“密码”。
结石位置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结石在不同部位“安营扎寨”,引发的问题也大不相同。
肾脏是尿液生成的“工厂”,如果结石在肾脏内,早期可能悄无声息,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随着结石增大,可能堵塞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引起肾绞痛,疼痛如刀割般剧烈,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若结石划伤肾脏组织,会出现血尿,尿液呈现洗肉水色或鲜红色。
输尿管像连接肾脏与膀胱的“管道”,结石一旦卡在输尿管,症状往往十分明显。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处,分别是起始部、跨越髂血管处和膀胱壁内段,这些部位是结石容易“卡壳”的地方。当结石梗阻输尿管,会引发剧烈的肾绞痛,疼痛沿输尿管走行向下腹部、会阴部放射。而且,结石停留时间越久,越容易刺激输尿管导致局部炎症、黏连,甚至引发输尿管狭窄。
膀胱内的结石相对活动度较大,较小的膀胱结石可能随尿液移动,患者会出现排尿中断现象,改变体位后又能继续排尿。较大的膀胱结石则会持续刺激膀胱黏膜,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刺激还可能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尿道结石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及尿痛,严重时可能完全无法排尿,造成急性尿潴留。
直径大小
结石的直径大小,直接影响着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0.6厘米的结石,有自行排出的可能。这类较小的结石,患者可以通过多喝水(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上),增加尿量,起到“冲刷”尿路的作用,帮助结石排出;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如跳绳、上下楼梯等,也有助于结石下移。此外,医生还可能开具一些药物,如扩张输尿管的药物,帮助结石顺利排出。
当结石直径在0.6~2厘米之间时,自行排出的难度较大,通常需要借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该方法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不过,体外冲击波碎石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如果结石质地坚硬、位置特殊,或者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等情况,可能就不适合这种治疗方式。
而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结石,往往需要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如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经皮肾镜取石术是在腰部建立一个通道,通过肾镜进入肾脏,利用激光、超声等设备将结石击碎并取出;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则是通过尿道、膀胱,将输尿管镜插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进行碎石取石操作。
是否梗阻
结石是否造成尿路梗阻,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一旦结石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就会引起梗阻部位以上的尿路扩张、积水。
轻度梗阻时,肾脏积水不明显,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如果梗阻持续存在,积水会越来越严重,肾脏实质受到压迫,逐渐变薄,肾功能也会随之受损。长期严重梗阻,可能导致患侧肾脏功能完全丧失。而且,梗阻还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细菌在积水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形成肾盂肾炎、肾积脓等严重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在影像报告中,医生通常会通过B超、CT等检查手段,观察肾盂、输尿管、膀胱等部位是否有扩张、积水,以此判断结石是否造成梗阻。因为尿路梗阻不仅会引发肾绞痛、血尿等急性症状,还可能导致肾实质受压萎缩,造成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如果报告中提示存在尿路梗阻,一定要及时治疗,解除梗阻,保护肾功能。
看懂泌尿结石影像报告的这三个关键信息,能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仍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判断。一旦发现泌尿结石,不必过于惊慌,及时就医,积极配合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