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小梅1 郎晓蕾2  单位:1.新疆四七四医院 2.新疆四七四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42

“无糖食品”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中的高频词,不少人认为只要标着“无糖”就能放开吃。然而,这种认知可能让血糖悄悄失控。本文将拆解“无糖食品”背后的3大误区,教你科学避开饮食陷阱。

误区一:“无糖”= 不升糖?警惕隐形碳水“刺客”

真相:“无糖”≠ 无碳水,碳水才是血糖升高的主因。

根据国家标准(GB 28050),“无糖食品”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中含糖量≤0.5克,但这并不代表不含碳水化合物。为保证口感,这类食品往往添加精制面粉、大米粉、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甚至可能含有麦芽糊精、糊精等升糖指数(GI)极高的成分(如麦芽糊精GI值约105,远超蔗糖的65)。

例如,某款“无糖饼干”每100克含碳水化合物70克,糖尿病患者若一次吃50克(约3~4片),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半碗米饭,血糖必然波动。建议:购买前务必查看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碳水化合物”总量,而非仅看“无糖”标签。

误区二:“代糖”无害?过量摄入反伤代谢

真相:代糖并非零风险,长期大量吃可能打乱血糖调节机制。

无糖食品常用的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等)虽不直接升高血糖,但研究表明,部分代糖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途径间接影响代谢。《自然·代谢》杂志2022年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超过50克赤藓糖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代糖的“甜味欺骗”会让大脑产生对糖分的渴望,导致食欲失控,反而更难控制总热量。建议:优先选择天然甜味食材(如少量椰枣、葡萄干)替代代糖,且每日代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6茶匙赤藓糖醇)。

误区三:只盯“无糖”忽略总量?饮食控制需“全局观”

真相:无糖食品只是饮食的一部分,过量吃照样超标。

很多患者认为“无糖就能多吃”,比如一次吃200克无糖糕点(约含150克碳水),远超一顿正餐的碳水推荐量(女性约45~60克/餐,男性60~75克/餐)。此外,无糖食品常含有油脂(如无糖巧克力的可可脂),过量摄入会导致热量超标,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科学吃法:将无糖食品计入每日总碳水化合物配额,例如用100克无糖酸奶(约含10克碳水)替代部分主食,而非额外添加。同时搭配优质蛋白(如鸡蛋、豆腐)和膳食纤维(如绿叶菜、奇亚籽),延缓碳水吸收,稳定血糖。

避开陷阱的3个实操技巧

学会看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碳水化合物(克)”和“膳食纤维(克)”,用“净碳水=总碳水~膳食纤维”计算实际可吸收糖分,优先选择净碳水<10克/100克的产品。

控制单次摄入量:无糖食品每次食用不超过50克(约1个拳头大小),并搭配100克以上蔬菜或10克坚果,降低升糖速度。

优先天然食物:用新鲜水果(如草莓、蓝莓)替代无糖零食,用全麦面包、燕麦等天然碳水替代精制无糖糕点,营养更均衡。

总结

无糖食品并不是糖尿病患者可以肆意食用的“免罪金牌”,如果对其盲目信任并大量食用,反而可能成为导致血糖失控的“帮凶”。这是因为所谓的“无糖”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含任何能够影响血糖的成分,许多无糖食品中仍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或其他能够转化为葡萄糖的物质。真正有效的饮食管理需要更加细致和科学的方法,比如学会仔细阅读食品标签,了解其中的成分构成;严格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避免过量食用某一种食品;同时注重均衡搭配,确保各类营养素的合理比例,从而使“无糖”这一概念真正成为科学控糖的助力工具,而不是走入误区的起点。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原则:饮食控制的核心理念始终是:适量摄取、多样化选择以及优先选择天然食材。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血糖的稳定管理,从而保障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