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患者总数超1亿。这种疾病如同“隐形的肺功能小偷”,会逐渐夺走患者的呼吸能力,而居家护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病情进展速度和生活质量。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掌握科学的居家护肺方法,是延缓疾病恶化、减少急性发作的“必修课”。
一、打造“肺友好”的居家环境
空气净化是基础: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对刺激物极为敏感,香烟烟雾、油烟、粉尘等均可诱发气道痉挛。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厨房油烟的患者,急性加重风险比普通患者高37%。建议:
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吸烟者需立即戒烟(戒烟后肺功能下降速度可减缓50%);
厨房安装高效抽油烟机,炒菜时提前开启、餐后继续运行10分钟;
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将室内PM2.5控制在35μg/m³以下,湿度保持在40%-60%(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过低会刺激黏膜)。
二、呼吸训练:给肺部“做体操”
腹式呼吸:这是慢阻肺患者的核心训练方式,能增强膈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方法:
1. 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
2. 用鼻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吸气时间3-4秒;
3. 缩唇如吹口哨状,缓慢呼气6-8秒,呼气时腹部内收;
4. 每天练习3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延长至15分钟。
缩唇呼吸:可减少呼气时的气道塌陷,帮助排出肺内残留气体。日常活动(如走路、上下楼梯)时配合使用:吸气用鼻,呼气时嘴唇缩成小孔,缓慢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某康复中心数据显示,坚持缩唇呼吸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42米。
呼吸操配合:结合上肢运动增强呼吸肌力量,如“抬臂吸气、落臂呼气”“扩胸吸气、含胸呼气”,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日2组。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为宜。
三、用药管理:精准执行不松懈
吸入剂使用规范:70%的慢阻肺患者存在吸入方法错误,导致药物浪费和影响疗效。以常用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为例:
1. 用药前充分摇匀装置,垂直握住;
2. 呼气后将吸嘴放入口中(嘴唇包紧,避免漏气);
3. 深吸气的同时按下装置释放药物,吸气后屏气5-10秒;
4. 用药后漱口3次(清水含漱10秒后吐出),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急性加重的“预警与应对”:当出现痰量增多、颜色变黄、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可能是急性加重前兆。需立即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并及时就医(延迟治疗会增加住院风险)。家中应常备血氧仪,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立即吸氧并就诊。
四、营养与运动:为肺功能“添动力”
高蛋白饮食防消瘦: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约20%会出现“肺恶病质”(体重下降、肌肉流失)。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1.2-1.5g/kg体重(如60kg患者每天需72-90g),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等,分3-5餐摄入(少量多餐可减少进食时的呼吸困难)。
适度运动不“躺平”:很多患者因气短不敢活动,反而导致肌肉萎缩、呼吸功能进一步下降。正确做法是:
病情稳定期从低强度开始,如每日慢走5-10分钟,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
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改善呼吸协调性;
运动中若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加重,可停下来做3次缩唇呼吸再继续。
五、感染预防:筑牢肺的“防火墙”
疫苗接种不可少: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25%的急性加重风险),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减少肺部感染诱因。
个人防护要到位: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处,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用肥皂搓洗20秒以上),避免用手接触口鼻;家人感冒时需戴口罩并分餐,室内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
早期识别感染信号:注意观察痰液颜色(正常为白色黏液,变黄/绿提示感染)、体温(超过37.3℃需警惕)、精神状态(乏力加重可能是感染前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慢阻肺的居家护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却能通过点滴细节积累成效。坚持科学护肺,不仅能减少住院次数(规范护理者年住院率可降低40%),更能让患者在稳定期保持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参与轻体力活动。记住,对慢阻肺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疗不仅在医院,更在每天的居家日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