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顺贵  单位: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2

麻醉作为现代医学手术的基础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舒适度。然而,对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或身体功能受限的高危人群,麻醉过程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如何保证这类患者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安全顺利,是麻醉学乃至整个围手术期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危人群的特点及其特殊风险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老年患者、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代谢障碍患者(如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特殊生理状态患者(孕妇、新生儿、肥胖患者)及其他合并复杂疾病的患者。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或异常,这些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性和代谢能力发生变化,机体对手术应激的耐受性显著降低。

以老年患者为例,心肺储备功能减弱,肝肾清除率下降,使得药物在体内蓄积,易出现麻醉药物毒性反应及延迟清醒。同时,老年人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稍有不慎便可能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及血流动力学紊乱,代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和肝硬化患者则因代谢异常,容易导致血糖失控、凝血功能异常,增加术中出血和感染风险。孕妇和新生儿等生理特殊群体,因生理机制差异,麻醉管理更为复杂。

二、术前全面风险评估与个体化麻醉方案的制定

高危患者的安全麻醉首先依赖于术前的系统风险评估。详细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是基础,重点关注心肺功能、代谢疾病控制情况及药物过敏史。现代麻醉学还借助多种临床工具与辅助检查,诸如心电图、肺功能检测、实验室指标(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等,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价。

风险评估的核心不仅在于发现潜在危险,更在于指导麻醉策略的个体化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危患者,麻醉方案的选择应兼顾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状况。老年患者或心肺功能受限者,常优先采用区域麻醉或浅层全麻,减少全身麻醉药对心肺的抑制作用。肝肾功能障碍者,则需慎用或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毒性累积。肥胖患者在麻醉用药及呼吸管理上也需特别设计,以减少呼吸道阻塞和术后肺部并发症。

此外,多学科合作成为确保高危患者安全麻醉的必要手段。麻醉医师应与心脏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专科医生密切沟通,协调术前治疗,优化患者的生理状态,为麻醉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麻醉过程中的技术保障与术后管理

麻醉实施阶段,高危患者的生命体征需全程严格监测,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无创或有创血压、呼吸末二氧化碳等指标。必要时,应采用侵入性监测如中心静脉压及动脉血气分析,确保对血流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精细掌控,及时识别异常变化,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尤为关键。高危患者因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应避免使用长效、蓄积性的药物,优先采用半衰期短、代谢负担小的麻醉药。镇痛管理方面,合理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但过量镇痛药物亦可能引发呼吸抑制,需权衡利弊。

呼吸管理策略必须个性化,特别是对于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麻醉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通气参数,保持良好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避免术中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肥胖患者则需重点防范气道管理难题,必要时预备高级气道设备。

术后高危患者通常需转入重症监护环境接受严密观察。恢复室及ICU的持续监测对于早期发现术后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及感染等并发症极为重要。积极的术后康复管理,包括合理的镇痛、早期下床活动及营养支持,是促进患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结语

高危人群的安全麻醉,是现代麻醉学临床实践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通过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个体化的麻醉方案设计、精密的术中监测与管理、严密的术后监护和多方协作,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这类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术后恢复。公众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关注,有助于提升整体医疗安全意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安全麻醉,是医学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患者的责任担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