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阻塞或痉挛,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在冠心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为患者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保健方案。
冠心病的中医认知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体质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这些因素导致气血阴阳失衡,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进而阻滞心脉,引发冠心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化痰祛瘀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冠心病的类型
目前将冠心病按照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分为两大类,慢性冠脉疾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慢性冠脉疾病也被称为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中包括了缺血性心脏病、隐匿性冠心病和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则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部分学者还想将冠心病猝死也归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中。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目前医疗领域认为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存在很多,并大体将其分为了两类:传统危险因素和新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一般被认为是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等生活因素以及高血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
新危险因素则是学者们通过最新研究发现的,这其中包括了睡眠呼吸暂停、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子痫前期等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是指患者在睡觉时会时常出现呼吸突然停止然后再开始的情况,而在呼吸暂停期间,患者体内的血氧水平会急剧下降,血压则会升高,使心血管系统压力加大,从而引发冠心病。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则是因为患者身体某处出现了炎症,研究表明,当冠状动脉血管腔变窄时,患者血液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
甘油三酯是一种存在于血液内的脂肪,当该物质水平过高时,也会提升患上冠心病的风险。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由人体用来制造蛋白质以构建和维持组织的氨基酸,但这种氨基酸过高也会提升患上冠心病的风险。
当女性在怀孕时可能会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这也可能会导致在后期患上冠心病。
中医保健的基本原则
合理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建议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和血管损伤。
调整情志:情志失调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医提倡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建议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进行心理调适等方式,调整情志状态,保持平和心态。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于冠心病患者,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医也强调戒烟限酒在预防冠心病中的重要性。建议尽早戒烟,限制饮酒量,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早期病变,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议中老年人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血压、血脂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结语
冠心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通过中医保健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并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稳定。通过综合调理和科学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