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6一到换季,感冒就像 “家常便饭”,不少人发现自己感冒后症状反反复复,总不见好,于是琢磨着是不是该吃点抗生素 “消炎”。可抗生素真的是治疗感冒的万能药吗?随意服用又会不会带来副作用?今天就来为大家解开这些疑惑,讲清感冒与抗生素之间的关系。
一.感冒久治不愈,原因出在哪?
想要知道该不该用抗生素,首先得了解感冒总不好的原因。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90% 以上的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比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流感则主要由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导致。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引发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一般来说,普通感冒在一周左右会自愈,流感在及时干预下,病程也多在 1 - 2 周。
但如果感冒总不好,可能有这些原因:
一是自身免疫力较弱,比如老人、儿童、长期熬夜或营养不良的人群,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能力差,恢复时间就会延长;二是反复感染,比如感冒还没好彻底就去人员密集场所,再次接触到病毒;三是合并了其他疾病,像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会让咳嗽、流涕等症状持续存在;四是错误的护理方式,比如感冒期间不注意休息、饮食油腻,影响身体恢复。
二.抗生素:对抗细菌的 “武器”,对病毒无效。
抗生素,顾名思义,是用来对抗细菌的药物。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就像拆掉细菌的 “防护墙”,让细菌失去保护而死亡,比如青霉素类抗生素;二是抑制细菌繁殖,阻止细菌分裂出新的个体,从而控制细菌数量,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三是干扰细菌代谢,影响细菌获取能量和合成物质的过程,达到抑菌效果。
但面对病毒,抗生素却 “束手无策”。因为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壁等抗生素作用的靶点,且病毒会 “躲” 在人体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繁殖,抗生素无法直接消灭它们。
以常见的阿莫西林、头孢菌素为例,这些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如果是因为鼻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吃这些药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发腹泻、恶心等不适,长期滥用还会导致细菌耐药,让抗生素逐渐失去效果。以后再遇到细菌感染,可能就无药可用了。
三.出现这些症状,可能需要抗生素。
虽然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引起的感冒,但当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就有必要了。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可以参考以下症状:
1.发热持续且体温较高: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一般在 3 - 5 天内逐渐消退,如果发热超过 38.5℃,且持续 3 天以上没有好转迹象,可能合并了细菌感染。
2.黄脓鼻涕或痰液:感冒初期多为清鼻涕、干咳,若后期鼻涕变得浓稠发黄,或咳嗽伴有黄色、绿色浓痰,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比如鼻窦炎、支气管炎。
3.咽喉肿痛加剧:感冒时咽喉轻微疼痛是常见症状,但如果疼痛明显加剧,吞咽困难,甚至扁桃体上出现白色脓点,很可能是细菌入侵,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
4.血常规异常: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往往意味着细菌感染,这时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抗生素。
四.科学使用抗生素,记住这几点。
如果医生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遵医嘱:按照医生开具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比如,原本需要服用 5 天的抗生素,吃 2 天症状减轻就停药,很可能导致细菌没有被彻底消灭,病情反复,还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2.不随意换药:抗生素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通常用药 2 - 3 天后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因为短期内症状没有改善,就要求医生换药。
3.不自行购买服用:抗生素属于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不要自行去药店买药服用,更不要听别人说哪种药 “消炎” 效果好就盲目使用。
结语
感冒总不好时,千万不能盲目服用抗生素。先判断感冒原因,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再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科学用药,才能让身体更快恢复健康,避免陷入滥用抗生素的误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