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不少人都有肠胃“闹脾气”的经历:吃完就胀、突然腹痛、反复腹泻或便秘。从西医角度看,这些不是“小毛病”,而是肠胃功能紊乱或黏膜受损的信号,找准病因、对症调理才能让肠胃“听话”,避免盲目用药或信偏方。
吃完就胀:可能是胃肠动力“偷懒”了
刚吃完饭肚子鼓胀,多与“胃肠动力不足”有关。正常时胃肠肌肉规律收缩,像“传送带”推送食物;但长期久坐、暴饮暴食或压力大,会让胃肠动力减弱,食物滞留发酵产气,引发腹胀。
对症调理三步走:
给肠胃动力“加油”:每餐7~8分饱,避开油炸、黏性食物;饭后30分钟慢走10~15分钟,促胃肠蠕动。
按需用“助力药”:腹胀频繁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促胃动力药,饭前15~30分钟服用,别长期依赖。
排查“隐形凶手”:若腹胀伴反酸、烧心,可能是胃食管反流或胃炎,建议做胃镜,排除黏膜损伤或幽门螺杆菌感染。
腹痛腹泻:警惕肠道“炎症警报”
吃生冷食物或外卖后腹痛腹泻,可能是肠道黏膜“应激反应”,也可能是慢性肠炎信号,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为腹痛后腹泻,排便后缓解,症状反复超过3个月。
对症调理关键点:
先止“急性损伤”:急性腹泻先补口服补液盐防脱水,别盲目用止泻药——强行止泻可能加重感染。
查“感染源头”:腹泻伴发热、黏液便,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沙门氏菌),需做粪便常规;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病毒感染无需抗生素。
调“肠道环境”:慢性腹泻或IBS患者,可补益生菌,记“饮食日记”,避开触发食物。
便秘蹲半天:别只怪“膳食纤维不够”
便秘分“器质性”和“功能性”:器质性可能是肠道息肉、肠梗阻;功能性多与肠道动力弱、排便反射异常有关,单补纤维可能无效。
对症调理分类型:
先排除“危险情况”:便秘伴便血、体重下降、腹痛,需做肠镜排除肠道肿瘤或息肉;老年人突然便秘,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
功能性便秘“分阶调”:轻度便秘增膳食纤维,每日30克左右;中度可在医生指导下用渗透性泻药;重度需排查盆底肌功能,必要时做生物反馈治疗。
纠正“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排便,没便意也蹲5分钟;排便别玩手机,避免分散注意力。
反酸烧心:小心胃黏膜“被腐蚀”
饭后反酸、躺下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胃和食管间的“贲门括约肌”像“闸门”,长期暴饮暴食、肥胖或熬夜会让“闸门”松弛,胃酸反流腐蚀食管黏膜,严重可致溃疡。
对症调理防“恶化”:
先关“胃酸闸门”:睡前3小时不进食,睡觉时垫高上半身15~20厘米;少吃高糖、高脂食物,避免松弛贲门。
按需用“抑酸药”:频繁反酸烧心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长期用药需监测骨密度。
查“黏膜损伤度”:反酸伴吞咽疼痛、体重下降,需做胃镜看食管黏膜是否糜烂或溃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
西医视角的“肠胃保养”:避开3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养胃靠喝粥”
粥软烂但长期只喝会让胃肠“缺乏锻炼”,且含糖量高可能刺激胃酸。胃炎或术后恢复期可短期喝,平时需搭配软饭、瘦肉、蔬菜,保证营养。
误区二:“胃痛吃止痛药”
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会损伤胃黏膜,可能导致急性胃炎或胃出血。胃痛应先明确病因,胃痉挛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解痉药。
误区三:“益生菌能治所有肠胃病”
益生菌仅对肠道菌群失调有效,对胃炎、胃溃疡等无效;需按菌群检测结果选菌株,盲目补可能加重负担。
肠胃是人体“消化工厂”,易受生活习惯影响。从西医角度,调理无“万能方”,关键是检查明确病因,结合饮食、药物、习惯调整。肠胃不适反复超过2周,切勿拖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调理,以避免小问题拖成慢性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