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秋真  单位: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3246

糖尿病是以血糖代谢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除了西医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中医调理也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与阴虚燥热、气血失调、脾肾亏损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中药调理、针灸、食疗、经络调养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平衡体内气血、稳定血糖、改善症状。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调理要点,帮助患者科学管理血糖,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病)主要由饮食失调、情志失衡、体质因素等引起,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气阴两虚,津液耗损。常见证型如下:

肺胃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

表现:口渴多饮、易饥多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频繁。

调理: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可用生地黄、麦冬、石斛等药物。

脾气虚弱型(中期糖尿病)

表现: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四肢无力。

调理:健脾益气,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药物。

肾阴亏虚型(糖尿病发展期)

表现:口干、腰膝酸软、耳鸣、视力下降、夜尿频繁。

调理:滋阴补肾,可用熟地黄、枸杞、山药、天冬等。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

表现:消瘦、头晕、疲倦、皮肤干燥、伤口愈合缓慢。

调理:益气养阴,可用黄芪、西洋参、太子参等药物。

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方法中药调理:辨证施治,调节气血中医常用清热润燥、健脾益气、补肾养阴的方法来调理糖尿病,可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清热润燥:生地黄、麦冬、知母、石斛,有助于改善口干、多饮等症状;健脾益气: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补肾养阴:熟地黄、枸杞、山药、天冬,改善肾虚、夜尿多、腰膝酸软等症状;降血糖常用中药:葛根、黄连、苦瓜、桑叶、玉竹,可辅助稳定血糖。

针灸调理:改善胰岛功能针灸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增强脾肾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帮助控制血糖。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健脾益气,改善消化功能);三阴交(调节脾、肾、肝,平衡血糖);关元穴(增强脾肾功能,提高免疫力);曲池穴(清热降糖,调节胰岛功能);每周针灸2-3次,可辅助改善血糖波动和糖尿病并发症。

食疗养生:药食同源,合理搭配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清淡均衡,控制糖分,并可结合中医食疗: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五谷杂粮:燕麦、糙米、薏米,有助于稳定血糖;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苦瓜、芹菜、南瓜、菠菜,促进肠道健康;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鱼类、鸡胸肉、豆腐,提高身体机能;中药食材:山药、葛根、枸杞、黑芝麻、桑叶,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

需控制或避免的食物: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蛋糕,避免血糖剧烈波动;高油脂食物: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减少心血管风险;酒精:酒精会影响血糖代谢,应尽量避免。

运动调理:促进气血循环适量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中医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柔和缓慢,有助于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散步、慢跑:每日30-40分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糖控制;腹式呼吸法:深呼吸,调节气机,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中医调理糖尿病并发症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肾病、视力下降、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中医调理可发挥作用:

糖尿病肾病:可用生地、丹参、枸杞、黄芪补肾益气,保护肾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用菊花、枸杞、桑叶、决明子,改善视力;糖尿病神经病变:可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改善手脚麻木。

结语糖尿病的中医调理强调整体平衡,通过中药、针灸、食疗、运动和经络调养,可辅助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在使用中医方法时,应结合西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调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