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急性期护理:重在稳定病情
1. 体位护理技巧
脑梗死急性期病情还不稳定,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保持病情稳定,而因为多数患者存在肢体痉挛情况,要避免因不当体位加重其发展。在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下放比较薄的软枕,肩部轻微外展,以防关节内收,患侧下肢外侧用软枕防护,预防髋关节外旋。在侧卧位时,要注意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可以在胸前放一个软枕作为支撑,患侧的上肢要伸直,下肢轻微屈膝,两腿之间夹一个软垫。
2. 被动活动方式
急性期还不建议做康复训练,但可以通过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为后期尽快适应主动训练奠定良好基础。急性期肢体活动障碍是比较明显的,这个时候患者本身无法自由活动,可以在护士或者家属帮助下被动活动肢体,建议每次活动5~10次,每日2~3次。上肢活动中,从肩部起帮助患者做前屈、外展动作,后面活动肘部、腕部、手指,切记不能幅度过大。下肢活动中,屈伸髋部与膝部,扶着患者脚部促使其踝关节做画圈动作。
3. 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阶段要警惕病情突然恶化或者出现并发症。因为长时间卧床,可能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在护理上,建议间隔2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对容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防压疮,同时经常帮助患者活动下肢,并按摩腿部肌肉,加快血液回流,预防静脉血栓。
脑梗死恢复期护理:重在功能训练
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2周到6个月,此阶段意识障碍基本消失,神志清楚,通过早期被动活动,恢复一定肢体活动能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康复,要加强肢体力量及平衡能力等训练。
1. 肢体功能训练
早期进行坐位训练,在床上坐起,后背放枕头支撑,根据个人适应能力逐渐延长坐位时间,在保持坐位稳定后,进行上身左右旋转、弯腰等训练。根据医护人员建议,尽早下床活动,在床边坐起,床旁站起,能够独立稳定站立后,在家属搀扶或者助行器帮助下缓慢行走,尝试左右脚交替承受重力,增强稳定性及平衡能力。建议每次10min左右,每日3~5次。随着活动能力逐渐改善,在病房或者走廊缓慢行走,并进行高抬腿训练。
2. 语言功能训练
多数脑梗死患者伴随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言语不利等,这个问题要通过针对性训练进行解决。
运动性失语:能够理解他人话语,但自己无法准确表达。要从简单的发音开始训练,如“啊”“爸妈”等,护士面对面示范,观察护士口型变化,模仿发音,随着训练时间增加,加大难度,从词语、短句过渡到长句。
感觉性失语:可以表达,但言语不利,表述不清晰。应用卡片或实物进行训练,例如,反复说出身边物品名称,如杯子、被子、枕头、鞋子等。
3.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一般表现为摄取食物困难,无法做正常吞咽动作,在饮食过程中容易出现呛咳反应。在症状严重时,做空吞咽动作,也就是咽口水动作;将棉签放到冰水中,取出后触碰咽喉部,刺激吞咽反射,每次5~10min,每日3次。在进食方面,要选择质软、糊状的食物,如黏稠的粥类、蛋羹等,避免食用汤水。坐位进食,头部前倾,小口慢咽,有呛咳时停止,缓解后再继续。
脑梗死后遗症期:重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后遗症期一般在发病后的6个月之后,这个阶段以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为主,目的为恢复自理能力。例如,自行穿衣,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则先脱健侧,后脱患侧,尽量穿着宽松舒适衣物;独立洗漱,建议用带吸盘的牙刷、长柄的梳子,尽量用患侧手完成刷牙与洗脸等动作。
总结而言,脑梗死发生后,容易引起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障碍,这些功能恢复依赖于康复训练。在疾病发生及恢复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训练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