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幽门螺杆菌,大家都不陌生,小小的螺旋状细菌藏在人的胃里,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可能暗藏着胃炎、胃溃疡,甚至与胃癌也有关系,一旦查出感染,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饭的时候被传染的”,尤其是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热热闹闹的,难免会担心:家庭聚餐会不会让幽门螺杆菌在不知不觉中“传一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幽门螺杆菌能在家庭聚餐时传染吗?治疗好了之后,平时怎么做才不容易复发?
1. 家庭聚餐是否为“传染高发区”
答案是:很可能是。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说复杂也不复杂,可又不像感冒一样一喷嚏就传染,它主要是通过口口传播,也就是含有幽门螺杆菌的唾液、胃液等带菌体液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消化道,就有可能被感染。
中国家庭中的诸多习惯易于该细菌提供传播途径:
使用筷子为他人夹菜,尤其是为儿童喂食
共用勺子喝汤,一盘菜轮流夹。
大人进食后喂小孩,认为“吹口气即可降温”
儿童口腔敏感,成人试温后喂食
这些看起来亲密的动作,在细菌看来,就是“跳板”。研究也显示,很多家庭都是“共感染”,一家人你传我,我传你,循环往复。所以,家庭聚餐如果不做好卫生隔离,确实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家里已经有感染者的时候,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感染查出后是否需全家治疗
你去挂个医院,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医生可能会建议你让你家里人也查一查,这不是小题大做,是有医学依据的。幽门螺杆菌很顽强,治好一个,结果隔几个月又被家人重新传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特别是夫妻、孩子这些平时接触比较多的人,建议一起做个检查。发现有人感染了,最好“集体上阵”,一起治疗。全家一起治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互相交叉感染、反复感染,把感染源“一次性清除干净”。
3.根治之后,最怕的就是复发
很多人治幽门螺杆菌吃七天、十天的药,查到阴性就放心了。其实,根治后最怕的就是“杀回马枪”;幽门螺杆菌不是打过一场仗就永远清净的敌人,它的“复出”有几种常见原因:
家庭内部未治愈者成为新的传染源
生活习惯未改,依旧一口汤,一双筷子。
外出就餐时,餐具消毒不充分。
部分人群胃黏膜易感,免疫力下降时易复发
因此,治疗后需构建“防火墙”
4. 预防复发的关键要点
4.1分餐、用公筷
这不是形式,是真有用的习惯,一家人亲如一家,也别“一筷到底”(别用同一根筷子),饭桌上公筷公勺,尤其是吃汤、夹菜、喂孩子吃饭的时候。
4.2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听起来是小学标语,但真的能切断传播的基础一步。认真用肥皂搓洗,指缝掌心都要洗干净,比很多高科技药品好用。
4.3注意牙刷、毛巾分开使用
这些贴身用品不要共用,牙刷藏菌特别多,三个月左右就要换一次。家里有人在治疗期间,牙刷最好每天都拿出来晒一晒,或者泡一会儿消毒液。
4.4管住嘴,外出饮食要谨慎
街边小馆、 卫生状况不明之处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谨慎食用。饮水需煮沸,杜绝饮用生水
4.5定期复查
治完之后一个月再查一次,一个月后又查一次,确定真的“清零”了,以后每年查一次也是个好习惯,毕竟胃健康不是小事。
5. 小动作可能毁掉大努力:最后的提醒
很多治好了幽门螺杆菌的人回家还是用自己筷子给孩子喂饭,或者嘴对嘴喂饭,觉得“没事的,又不是病”,这个时候幽门螺杆菌已经在旁边等你了,等着你重新安家落户。
治疗幽门螺杆菌,就像打扫卫生,打扫干净了,才刚起步,关键是要不让细菌随便进来,一次根治不难,难的是天天这么干。
家庭聚餐确实是幽门螺杆菌的“温床”,家里有感染者的话,一双筷子就是传播工具。治好之后想不复发,不光靠吃药,还得靠每顿饭、每个动作小心,别让好习惯帮细菌“忙”。从今天开始,从一双公筷开始,守护自己和家人的胃,消除幽门螺杆菌带来的困扰,保持良好习惯,享受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