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中常备药箱是许多家庭的习惯,但药箱里那些标签模糊、超出保质期的药品,往往被人随手丢在角落。有人觉得“过期药只是药效差了点,吃了总比不吃强”,有人图方便直接扔进垃圾桶,还有人将其囤积多年。这些看似平常的做法,实则隐藏着健康风险与环境危害。关于过期药,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
一、过期药的“药效”:从无效到有毒的质变
药品的保质期并非随意标注,而是基于稳定性试验确定的安全有效期限。在保质期内,药品的成分、浓度、疗效能保持稳定;一旦过期,其化学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抗生素类药物过期后,不仅杀菌效果大幅下降,还可能分解出致敏物质,引发皮疹、哮喘等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过期后,会分解出水杨酸,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的风险。硝酸甘油作为心脏病急救药,过期后有效成分挥发,无法快速缓解心绞痛,可能延误抢救时机。
更危险的是某些特殊药品,如胰岛素过期后会变性,使用后可能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四环素类抗生素过期分解产生的毒性物质,可能损伤肝肾功能。因此,“过期药药效打折”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它绝非“放放就好”,而是可能从治病的良药变成伤人的“毒药”。
二、随意处理过期药:一场隐形的生态灾难
很多人处理过期药时习惯“一扔了之”,但这种做法正在对环境造成持续破坏。药物中的化学成分进入土壤和水体后,会产生难以逆转的污染。
含有抗生素的过期药被丢弃后,残留的抗菌成分会导致土壤中细菌产生耐药性,形成“超级细菌”滋生的温床。避孕药、激素等药物进入水体后,会干扰鱼类、两栖类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导致雌雄变异、繁殖能力下降,破坏水生生态平衡。有调查显示,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源中已检测出微量药物成分,长期摄入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随意丢弃的过期药还可能被儿童、宠物误服,或被不法分子回收后重新包装销售。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的假药案中,就发现大量过期药被翻新后流入农村市场,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三、科学处理过期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正确处理过期药需要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对普通家庭而言,首先要养成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建议每3-6个月整理一次,检查药品的保质期、外观和储存条件。发现药品出现变色、潮解、结块、异味等情况,即使未过期也应丢弃。
处理过期药时,不可直接扔进生活垃圾。片剂、胶囊剂应先将药品从包装中取出,捣碎后混入泥土、咖啡渣等不易误食的物质;液体药品如口服液、眼药水等,应倒入密封袋中,加入沙土等吸附剂后再丢弃。对于抗癌药、精神类药品等特殊药物,建议直接送回药店或医院的回收点,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社会层面看,应完善过期药回收体系。目前我国多地已在社区、药店设置回收箱,但覆盖率仍需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回收;企业可探索“以旧换新”等激励机制,提高回收积极性。同时,需通过立法规范过期药回收、运输、销毁的全流程,避免二次污染。
四、预防过期药:从源头减少浪费
减少过期药产生的根本在于科学购药和储药。购药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适量购买,避免因促销活动囤积过多。储存药品时要严格遵循说明书要求,避光、防潮、控温:胰岛素需冷藏保存,维生素类药物要避免阳光直射,中药饮片应密封后放在干燥处。
特殊人群用药更需注意,儿童、老年人的药品应单独存放,标注清楚用法用量和过期时间。家庭药箱最好使用分层收纳盒,将内服与外用药物、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存放,避免误服。
小小的过期药,折射出公众健康素养与环保意识的短板。记住,药品的价值在于保质期内的安全有效,过期后的“将就”可能付出沉重代价。让我们从定期清理药箱做起,用科学态度对待过期药,既守护家人健康,也守护共同的生态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