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在很多人眼里,肿瘤到晚期,似乎只能等着终点到来—病人躺在床上受折磨,家属在一旁又焦虑又无助。实际上,随着安宁疗护理念的普及和实践,晚期肿瘤病人的最后日子不用被动地等待,反而能在专业照顾和人文关怀下,有尊严、有温度地走完最后一程。
安宁疗护不是“不治病了”
一提到安宁疗护,不少人会误会:这就是放弃治疗,让病人等死吧?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安宁疗护的核心是主动照顾,不是躺着不管。它针对的是那些无法通过根治性治疗控制病情、预计剩余生命时间不多(通常为6个月以内)的病人,通过多方面的照顾,减轻其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让他们在最后阶段能够生活自理,做些自己在意的小事。
晚期肿瘤病人常要忍受剧烈的癌痛,以前的止痛方法要么药量不够,要么副作用控制不好。但安宁疗护团队里的疼痛管理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身体状况,量身定制止痛方案,就是要把疼痛压下去,让病人能清醒地和家人说话、吃饭,甚至完成看一次日落、听一场喜欢的音乐会这样的小愿望。
除了疼痛,晚期病人还可能遇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睡不着觉等问题。安宁疗护团队会先仔细评估,再针对性解决:用雾化缓解呼吸不畅,用中医调理改善消化,通过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带来的失眠。这些做法虽不直接治疗肿瘤,却能缓解痛苦,让病人能够舒服地度过每一天。
心里需求也重要
晚期肿瘤病人的痛苦,不光来自身体,更多是藏在心里。有人遗憾“没陪孩子长大”,有人愧疚“没好好孝顺爸妈”,有人担心“自己走了家人怎么办”——这些没完成的心愿、没解开的心结,往往比癌痛更熬人。而安宁疗护的一大作用,就是帮病人梳理这些情绪,少留些遗憾。
在安宁疗护病房里,经常会举办心愿清单活动。医护人员会和病人、家属一起,列出病人最想做的事:可能是参加孙子的生日会,可能是再吃一口家乡的小吃。能实现的心愿,团队会尽力帮忙——比如联系学校,让病人通过视频参加孙子的生日会;找社区志愿者,帮忙带些家乡的特产。要是心愿很难实现,比如想看着孩子结婚,医护人员会引导病人用写信、录视频的方式留下祝福,让病人知道就算不在身边,爱也能传下去。
除了帮病人圆梦,安宁疗护也会关注家属的心情。很多家属照顾晚期病人时,会陷入自责:觉得自己没照顾好,没找到更好的治疗办法;也会害怕:怕失去亲人,怕以后的日子没法过。安宁疗护团队会通过家属互助小组、一对一心理聊天等方式,帮家属释放情绪,让他们明白尽力就够了,还会教他们怎么和病人沟通,怎么在最后的日子里留下温馨的回忆。
把安宁疗护送上门
对很多晚期肿瘤病人来说,在家度过最后的时光是最大的愿望。但家属大多没学过专业照顾知识,不知道怎么给病人止痛、遇到突发情况该怎么办,最后只能让病人住院。为了满足大家“在家离世”的需求,安宁疗护正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里,通过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让病人在家也能享受到专业照顾。
居家安宁疗护团队一般由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组成,他们会定期上门服务:医生会检查病人的病情,调整止痛方案;护士会教家属如何给病人翻身、喂药、处理伤口;社工会帮忙联系社区资源,如申请居家护理补贴、安排送餐;志愿者会陪病人聊天、读报,帮家属减轻照护压力。
社会各界也在帮安宁疗护“搭把手”。有些公益组织会给贫困病人发安宁疗护补贴,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有些媒体会宣传安宁疗护的理念,让更多人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有尊严地离开也是一种权利;有些学校会把安宁疗护纳入健康教育课,帮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些社会支持,让安宁疗护从少数人知晓的服务转变为大众普遍需要的帮助,使更多晚期肿瘤病人能在温暖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