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出生 28 天内)各系统未成熟,呼吸、循环、消化及免疫功能脆弱,护理需精细专业。依据《新生儿早期保健技术规范》,新手爸妈掌握喂养、皮肤、睡眠、脐带护理及异常判断五大技能,可减少宝宝不适,降低吐奶、皮肤感染、脐带发炎等风险,为宝宝健康筑牢防线。
喂养技能:按需喂养,避乳头混淆,保营养
喂养是新生儿护理首要任务,需按喂养方式调整方法,兼顾营养与亲子关系。
1. 母乳喂养
新生儿胃容量 30-50 毫升,母乳 2-3 小时排空,“按需喂养” 是核心:出现嘴巴蠕动、寻乳头、烦躁扭动等信号即喂,每天 8-12 次,夜间 3-4 次。喂奶时妈妈可坐或侧卧,让宝宝身体贴紧自己,鼻尖对乳头,引导宝宝张大嘴含乳晕(非仅乳头),嘴唇外翻如 “鱼嘴”,减少妈妈乳头皲裂,保证吸奶效率。若宝宝吸吮后哭闹、尿量<6 片 / 天、每周增重<110 克,需咨询医护。
2. 配方奶喂养
按体重算奶量(每天 150-200 毫升 / 公斤,分 8-10 次),如 3 公斤宝宝每次 45-60 毫升,可依饥饿度与消化情况微调。冲调先加 40℃左右温水,再加奶粉,轻晃溶解防气泡;喂奶前滴手腕试温(37-40℃不烫为宜)。喂奶时倾斜抱宝宝,奶瓶与嘴呈 45° 角,确保奶嘴充满奶液,避免吸入空气。喂后及时清洗消毒奶瓶。
皮肤护理:温和清洁,重点防护
新生儿皮肤角质层仅成人 1/3,屏障弱,易受刺激,需 “温和清洁 + 重点防护”。
1. 尿布区护理
尿布区易因尿便刺激导致红臀,需每 2-3 小时换尿布,未排便时也要检查潮湿情况。换时用流动温水洗臀,少用湿巾,选无香精酒精款;洗后用软毛巾拍干,涂含氧化锌护臀膏。选透气、合身的纸尿裤或纯棉尿布,避免过紧摩擦。轻度红臀可每天暴露臀部 2-3 次(每次 10-15 分钟),涂护臀膏;严重破损渗液需就医。
2. 褶皱处护理
每天用温水清洁颈、腋窝、腹股沟等褶皱处,轻擦不用力;擦干后涂无香精新生儿润肤露。穿宽松透气纯棉衣,避免过厚出汗多。定期检查褶皱处,若发红、有异味或出现皮疹需及时处理,必要时应咨询医生。
睡眠护理:安全睡姿,舒适环境
新生儿每天睡 16-20 小时,睡眠周期 40-60 分钟,需 “安全睡姿 + 舒适环境” 助养成好习惯。
1. 安全睡姿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健康新生儿仰卧(医生特殊嘱咐除外),以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仰卧时让宝宝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床上不放毛绒玩具、枕头等易窒息物品,选坚实平整床垫,依室温选睡袋,不穿过多衣物。
2. 睡眠环境
室温 22-26℃,湿度 50%-60%,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并定期清洗。白天拉薄帘留柔光,正常进行家庭活动;夜间关灯保持黑暗安静,以帮助宝宝分辨昼夜。睡前轻拍、哼摇篮曲安抚。
脐带护理:干燥清洁防感染
脐带 7-14 天脱落,脱落前需“每天消毒 + 保持干燥”。换尿布后用碘伏(或遵医嘱用酒精)从脐带根部向外螺旋消毒,范围覆盖根部及周围 5 厘米皮肤,不包裹,让其自然干燥。选择尿布时其上缘应低于脐带,以防摩擦或浸湿;若不慎浸湿,吸干后重新消毒。脱落时少量淡黄色分泌物正常,若红肿、渗液(脓性或带血)、有异味,或宝宝发热哭闹,立即就医。
异常判断:识信号,及时就医
新生儿无法表达不适,需区分“紧急就医情况”与“无需焦虑的生理现象”。
1. 紧急就医情况
体温>37.5℃或<36℃(排除包裹过厚、环境高温);
呼吸>60 次 / 分、胸廓凹陷、唇紫;
拒奶、频呛咳、喷射状呕吐;
嗜睡、哭声弱 / 尖厉、反应迟钝。
2. 无需焦虑的生理现象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若宝宝精神好、吃奶正常,多喂奶可促进胆红素排出;
马牙、螳螂嘴:指口腔内的白色小点、两颊的脂肪垫,切勿挑破或擦拭;
生理性吐奶:指喂奶后少量吐奶,竖抱20-30分钟,用空心掌轻拍其背部帮助排气即可。
新生儿护理虽复杂,但掌握核心技能后即可快速上手。护理时要多观察、有耐心,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需要灵活调整方式,不必追求完美。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应咨询儿科医生,科学、温和的照顾才是对宝宝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