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雪艳  单位: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53

胃痛、胃胀是现代人的“常见病”,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紧张时更容易发作。很多人习惯自行服用胃药缓解,但中医认为,胃病需辨证施治,不同类型的胃痛胃胀,调理方法大不相同。以下结合中医内科理论,解析3类常见胃病的辨证要点与调理方案,帮你从根源改善胃部不适。

肝胃不和型:情绪不畅引发的“气郁胃痛”

典型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常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嗳气频繁,善太息(叹气后稍舒),舌苔薄白,脉弦。

病因解析: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抑郁、压力过大时,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这类胃痛常与情绪密切相关,多见于工作压力大、性格急躁或敏感人群。

调理原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具体方法:

1.中药调理:常用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等)加减,若嗳气明显可加佛手、陈皮;胃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

2.饮食调节:避免辛辣、过酸食物,减少烟酒刺激。可常食玫瑰花茶、陈皮粥、白萝卜等疏肝解郁的食材。

3.情绪管理:每天练习深呼吸或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疏泄肝气;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以养肝血。

脾胃虚寒型:受凉或吃冷食后加重的“冷痛”

典型症状: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热敷或按压后疼痛减轻),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稍缓解,伴有泛吐清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解析:多因长期饮食生冷、腹部受凉,或先天脾胃虚弱,导致中焦阳气不足,寒邪内生,胃失温养。常见于贪食冷饮、冬季穿衣单薄者,或老年人、体质虚弱人群。

调理原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具体方法:

1.中药调理:首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饴糖等)或香砂六君子汤,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若腹泻明显,可加干姜、炒白术温脾止泻。

2.饮食调节:忌食生冷瓜果、冰饮,多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羊肉汤、小米粥、山药莲子粥。晨起可喝一杯红糖姜枣茶,温胃散寒。

3.生活护理: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空调直吹胃部;睡前用艾叶煮水泡脚15分钟,促进脾胃阳气升发。

饮食停滞型:暴饮暴食后的“胀痛”

典型症状: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按压时疼痛加剧),嗳腐吞酸(打嗝有酸臭味),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胀痛减轻,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病因解析: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油腻、难消化食物,导致食积胃脘,胃气不通,升降失常。多见于节日聚餐、饮食无度后急性发作。

调理原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具体方法:

1.中药调理: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等)为经典方剂,可消食化积、理气和胃;若腹胀明显,可加枳实、厚朴行气消胀。

2.饮食调节:发作时暂禁食或少量进食米汤、面汤,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清淡饮食。日常可常食炒谷芽、炒麦芽煮水,或用山楂、陈皮、炒莱菔子煮茶饮用,帮助消化。

3.按摩辅助:顺时针按摩腹部(手掌贴肚脐,力度适中,每次5-10分钟),促进胃肠蠕动,加速食积排出。

中医提醒:胃病调理需“三分治,七分养”

胃痛胃胀反复发作,往往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中医强调“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健”,日常调理需做到:饮食规律,避免过饱过饥;细嚼慢咽,减轻胃肠负担;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忧思伤脾”。若胃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黑便、呕血、体重骤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如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切勿延误病情。

通过辨证施治,结合饮食、情绪、生活习惯的综合调理,多数慢性胃病可逐步改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给脾胃多一份呵护,远离胃痛胃胀的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