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高发的慢性疾病之一,且呈年轻化趋势。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甚至部分基层医生都存在“唯血糖论”的误区,盲目追求低血糖值,却忽视了综合管理与个体化治疗,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误区一:血糖降得越低越好,追求“正常范围”
“我的血糖终于降到5.0mmol/L了,和健康人一样!”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理想目标”,但这种想法往往暗藏风险。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需“个体化制定”,并非越低越好。对于年轻、无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是合理范围;但对于65岁以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空腹血糖可放宽至7.0-8.0mmol/L,甚至8.0-10.0mmol/L。
盲目追求过低血糖,极易引发低血糖反应。轻度低血糖会导致头晕、心慌、出冷汗,严重时可诱发心律失常、脑梗塞,甚至昏迷。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后,未来5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30%以上。因此,血糖控制需“量力而行”,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并发症、用药情况制定专属目标,而非盲目模仿他人。
误区二:只关注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很多患者每天只在早晨空腹时测血糖,看到数值正常就认为“病情稳定”,这种单一监测方式会漏掉关键信息。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需要关注三个维度: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胰岛素对食物的反应能力)、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尤其是餐后血糖,它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联更为密切。研究发现,餐后血糖持续超过10.0mmol/L 的患者,视网膜病变、肾病的发生率比餐后血糖正常者高2-3倍。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更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即使空腹血糖正常,若糖化血红蛋白超标(如超过7%),也说明近3个月血糖整体控制不佳,需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每周至少监测2~3次空腹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全面掌握血糖波动情况。
误区三:只靠药物降糖,忽视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作用
“我按时吃药就行了,吃什么、动不运动无所谓”——这种“药物依赖”心态是糖尿病治疗的大忌。糖尿病的治疗是“五驾马车”并行: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其中饮食和运动是基础,药物则是“辅助手段”。
饮食方面,很多患者存在“极端化”误区:要么完全不吃主食,导致营养不良;要么认为“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正确的做法是“均衡膳食”:主食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控制每日摄入量(约200-300克);增加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和蔬菜(每日500克以上);避免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即使是“无糖食品”,也需计入总热量(如无糖饼干仍含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会升高血糖)。
误区四:自行调整药物剂量,跟风使用 “降糖神药”
“我觉得血糖高了,就多吃一片药;血糖低了,就停一顿药”——这种自行调整用药的行为,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药物(尤其是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剂量调整需严格遵循医嘱,随意增减剂量可能引发低血糖或血糖反弹,长期如此还会导致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
误区五:只控血糖,忽视血压、血脂与体重管理
“我是糖尿病患者,只要管好血糖就行,血压、血脂高一点没关系”——这种想法会让患者陷入“并发症陷阱”。糖尿病的核心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血管损伤,而高血压、高血脂会“雪上加霜”,加速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脑卒中风险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5倍。
科学治疗:记住“三个核心原则”
避开误区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治疗观念。总结来说,糖尿病患者需记住三个核心原则:一是“个体化”,血糖目标、用药方案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不盲目跟风;二是“综合管理”,兼顾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而非单一控糖;三是“长期坚持”,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通过规律监测、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持续管理,而非追求“短期根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