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而来的严重疾病,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脂肪肝等。其本质是肝脏结构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出现腹水、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现代医学虽有一定手段,但治疗过程漫长,预后不一。中医药则在改善症状、调理体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医如何认识肝硬化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没有“肝硬化”这一病名,常归属于“胁痛”“积聚”“鼓胀”“癥瘕”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实为瘀血、湿热、气滞,虚则表现为肝肾阴虚、脾气虚弱。
早期属实证,以肝郁气滞、湿热内蕴、瘀血阻滞为主,常见症状如胁肋胀痛、口苦、纳差、黄疸等;
中晚期多呈虚实夹杂之证,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血两虚,出现乏力、腹胀、食少、水肿、面色萎黄等;
晚期则可转为虚证主导,脏腑功能衰竭,出现腹水、浮肿、出血倾向、神志改变等危重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重在调和脏腑、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兼顾表里虚实。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主要手段
中医治疗肝硬化的方法多样,通常包括中药治疗、针灸、食疗以及情志调摄等方式。其中,以中药治疗为核心,其他方法作为有效补充。
1.中药内服治疗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胁肋胀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湿热内蕴型:症见黄疸、口苦、舌苔黄腻。多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化裁,清热利湿。
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胁下刺痛、舌紫、有瘀斑。宜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活血化瘀。
脾虚湿盛型:表现为腹胀、纳差、大便稀溏。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益气,化湿运脾。
肝肾阴虚型:伴有头晕、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多用一贯煎、知柏地黄丸等方,滋补肝肾,养阴柔肝。
以上治疗应结合患者体质、舌脉变化、病程阶段综合施策,切忌盲目使用补药或攻药。
2.针灸与艾灸:辅助改善症状
针灸在中医中用于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在肝硬化患者中常取肝俞、脾俞、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起到调节肝气、健脾祛湿、和中理气的作用。
艾灸可温阳散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脾胃功能和水液代谢,有助于缓解腹胀、腹水。
3.饮食和情志调养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郁结可致肝病加重。因此,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焦虑抑郁,是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酒精和辛辣食物。推荐适当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豆腐、绿叶蔬菜等,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
常用中医方药与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表明,多种中医经典方剂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确切作用,其机制涉及抗氧化、抗炎、调控细胞因子、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等多个方面。
1.经典方剂举例
丹栀逍遥散:广泛用于肝郁化火型肝病,具有疏肝解郁、清热除烦作用;
茵陈蒿汤:用于湿热型黄疸及肝胆湿热,现代研究证实其有助于保护肝细胞,促进胆汁分泌;
复方鳖甲煎丸:源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肝瘀血型,有软坚散结、抗肝纤维化作用;
一贯煎:适用于肝肾阴虚、阴虚火旺型肝硬化,现代研究显示可抑制肝细胞凋亡。
2.现代中药制剂与临床观察
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部分中药复方制剂如扶正化瘀胶囊、益肝灵片、肝复乐片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些制剂多以传统方药为基础,结合现代制药工艺,具有较好安全性和依从性。
例如,扶正化瘀胶囊通过“益气扶正、活血化瘀”双重机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纤维化进展;肝复乐片含有柴胡、白芍、丹参等药物,可改善肝脏血流,调节免疫功能,在肝硬化早中期应用效果显著。
结语
肝硬化是一个慢性演变过程,中医药可在防止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内服结合针灸、饮食调理及情志养护,多方协同、长期坚持,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当然,中医治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做到辨证准确、施治有度,才能真正做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为肝硬化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