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知浩  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5-08-06
680

骨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复位是治疗骨折的关键步骤之一。复位方法主要分为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其中手法复位因创伤小、恢复快,是很多患者的首选。但并非所有骨折都适合手法复位,它有明确的适用范围。今天就来详细说说哪些骨折适合手法复位,以及手法复位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医生通过手的力量和技巧,运用拔伸、旋转、端提、捺正等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这种方法不需要开刀,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力学原理,配合X线等影像检查指导,达到复位目的。

手法复位的核心原则是“以最小的创伤,实现骨折的有效固定”,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断端相对稳定的情况。

二、适合手法复位的骨折类型

1. 闭合性骨折,且皮肤软组织条件好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完整,没有伤口,骨折断端未与外界相通。这类骨折没有开放性伤口带来的感染风险,且皮肤和软组织未受严重损伤,为手法复位提供了良好条件。

例如:儿童常见的前臂闭合性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未伴随血管神经损伤的小腿闭合性骨折等,只要移位不严重,优先考虑手法复位。

2. 骨折移位程度较轻,断端相对稳定

如果骨折断端移位幅度小(如轻度成角、侧方移位),或骨折类型本身较稳定(如横行骨折、裂纹骨折),手法复位更容易成功,且复位后不易再次移位。

典型例子:

桡骨远端骨折(如“科莱斯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时手掌撑地,骨折断端移位方向较规律,手法复位成功率高;

锁骨中段骨折: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骼一侧断裂,另一侧完整),移位轻微,手法复位后用“8”字绷带固定即可;

指骨骨折:近节或中节指骨的横行骨折,移位不明显时,可通过手法矫正后用夹板固定。

3. 儿童骨折,尤其是青枝骨折和骨骺未闭合的骨折

儿童骨骼含有较多软骨成分,柔韧性强,骨折多为“青枝骨折”(类似折断的树枝,一侧骨皮质断裂,另一侧完整),或骨折移位后容易通过手法矫正。

例如:儿童尺桡骨青枝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时),通常首选手法复位,避免手术带来的创伤影响骨骼发育。

三、不适合手法复位的骨折类型

手法复位虽有优势,但并非万能,以下情况通常需要手术复位:

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刺破皮肤,存在伤口,手法复位可能加重污染,且难以保证复位质量;

骨折移位严重,手法无法矫正:如骨折断端重叠明显、粉碎性骨折(骨块碎裂成3块以上)、螺旋形或斜行骨折(不稳定,易再次移位);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可能压迫或损伤周围血管、神经,需手术复位同时修复受损组织;

关节内骨折:如膝关节内的胫骨平台骨折、肘关节内的肱骨髁间骨折,要求解剖复位(完全恢复正常位置),否则易导致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手法复位难以达到要求;

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再次移位:部分骨折尝试手法复位后,位置不理想或固定后再次移位,需改为手术治疗。

四、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1.复位时机:一般来说,骨折后越早复位越好(伤后1-2小时内,局部肿胀不明显时)。若局部肿胀严重,可先冷敷、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待肿胀消退后再复位(通常不超过1周)。

2.复位后固定:手法复位成功后,需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维持复位位置,避免再次移位。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出现压迫性溃疡或神经损伤。

3.定期复查:复位后需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位置是否稳定。若发现移位,需及时处理。

4.功能锻炼:固定期间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总结

手法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适用于闭合性、移位较轻、相对稳定的骨折,尤其适合儿童青枝骨折、桡骨远端骨折、锁骨骨折等特定类型。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如果骨折复杂(如开放性、粉碎性、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则需手术复位。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由医生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综合判断。无论哪种复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骨折顺利愈合。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