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晨宇  单位: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45

骨折指外力导致骨的完整性中断或连续性丧失,临床表现为患处出血、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等并发症。在骨折治疗领域,中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围绕“筋骨并重、气血同调”展开,通过复位、固定、用药及康复干预的综合手段,实现骨骼修复与功能恢复。了解中医治疗逻辑,能为骨折患者提供更多康复选择。

中医治疗骨折的原则

《医宗金鉴》明确提出“跌打损伤,专从血论”,指出骨折后气血瘀滞是核心病机,同时强调“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修复与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基于此,治疗需遵循四大原则:

动静结合:复位固定保证骨骼稳定的同时,允许肢体适度活动,避免长期制动导致的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筋骨并重:复位骨骼的同时调理筋肉损伤,防止筋肉挛缩影响骨骼愈合与功能恢复。

内外兼治:通过内服药物调理脏腑气血,配合外治手段直接作用于患处,实现局部与整体的协同修复。

医患合作:患者需遵循医嘱进行固定维护与康复锻炼,为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中医骨折治疗的常用手段

手法复位与外固定

手法复位是中医治疗骨折的核心技术之一,医生通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专业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精准对接,此环节是后续治疗的基础,若复位不佳,药物难以发挥效果。复位后需进行外固定,常用方式包括:

小夹板固定:适用于多数闭合性骨折,相比石膏更轻便,可通过调整松紧度适配肢体肿胀变化,且能允许轻微活动,符合“动静结合”理念。

石膏固定:用于复位后需严格制动的情况,尤其在配合内固定术后使用,需注意避免外包扎过紧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

中药分期治疗体系

中药干预遵循骨折愈合的生理进程,分阶段调整治疗重点:

初期(1-2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目标,此时骨折处血肿形成,疼痛肿胀明显。内服常用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汤等方剂,外用消瘀止痛膏、三黄消肿膏等敷贴,帮助消散瘀血、缓解疼痛。部分协定方中加入乳香、没药、血竭等药材,可增强活血定痛功效。

中期(3-8周):肿胀逐渐消退,治疗重点转为“接骨续筋”,促进骨痂生长。内服可选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仙灵骨葆胶囊等,方剂中常含自然铜、骨碎补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促进骨痂成熟与钙吸收。

后期(2-3个月后):骨折渐愈但气血肝肾亏虚,需“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内服十全大补汤等方剂,搭配核桃、榛子等食疗,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加速功能恢复,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特色外治与康复辅助

针灸与推拿:针灸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与肌肉萎缩;推拿则在骨折恢复期使用,帮助松解粘连组织,恢复关节活动度。

中药熏洗:骨折后期采用损伤熏洗方外用,通过药力渗透改善局部循环,减轻僵硬症状。民间也有接骨草酒等药酒外用,滴入固定敷料中发挥活血作用。

功能锻炼:后期需配合气功、太极、八段锦等轻缓运动,调整呼吸与姿势,提升血氧供给,减少肌肉萎缩,恢复运动能力,体现“医患合作”原则。

中医治疗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适用场景:对儿童青枝骨折、成人闭合性骨折疗效显著,可单独应用;对开放性骨折或严重移位骨折,需配合西医清创、内固定术后辅助治疗,降低感染风险与并发症发生率。

禁忌与风险:陈旧性骨折需先重新复位固定再用药,避免断端分离导致愈合不良;中药使用需辨证论治,如川乌、草乌等毒性药材需严格控制剂量,防止中毒;固定期间需监测筋膜室压力,若超过30mmHg需及时处理,预防缺血性肌挛缩。

结语

中医治疗骨折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手法复位、分期用药、康复干预的系统方案,实现骨骼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统一。其“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原则形成互补。骨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伤情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膳食调理与遵医嘱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愈合,减少后遗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