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丽  单位:阆中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38

异物卡喉是生活中常见的紧急状况,从儿童误吞小玩具到老人吞咽功能退化,从进食过快到意外吸入异物,气道梗阻可能随时发生。医学研究表明,异物完全阻塞气道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10分钟,超过此时限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这一"生命的拥抱",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但错误操作可能加重伤害。本文将系统梳理科学急救方法,破除常见误区。

科学原理:气流冲击是关键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快速冲击腹部,使膈肌突然上抬,胸腔压力骤增,形成一股具有方向性的气流。这股气流如同"气刀",能将卡在气管、喉部的异物(如食物、硬币、玩具零件等)冲出气道。整个过程需在1分钟内完成5-10次有效冲击,确保气流持续产生。

分龄施救:精准操作保安全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理结构差异显著,急救手法需针对性调整:

成人与1岁以上儿童,采用“剪刀-石头-布”定位法:

剪刀:用食指和中指并拢,垂直放在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确定冲击点。

石头:一手握空心拳,将拇指侧顶住冲击点。

布:另一手包裹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

操作时需保持患者身体前倾、头部略低,每次冲击应单独、明确、有力,避免连续无效动作。若患者肥胖或孕妇,冲击点需上移至胸骨中段,避免损伤内脏。

1岁以下婴儿,采用“拍背压胸法”:

拍背:将婴儿面朝下放在前臂,头部低于躯干,用掌根在肩胛骨连线中点快速拍击5次。

压胸:翻转婴儿使其面朝上,用两指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

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整个过程需保持婴儿头部始终低于胸部,利用重力防止异物滑入更深气道。

自救场景,若独自被卡,可迅速寻找固定物体(如椅背、桌角):

将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顶住物体边缘。快速用力向内、向上冲击,重复至异物排出。

若无物体辅助,可一手握拳,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冲击腹部,动作幅度需更大以产生足够气流。

这些操作要避免

误区1:对昏迷者使用腹部冲击

若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法,转为心肺复苏(CPR)。此时气道可能部分开放,持续冲击可能将异物推入更深气道,增加抢救难度。

误区2:婴儿使用成人手法

1岁以下婴儿肝脏尚未完全被肋骨保护,腹部冲击可能导致肝破裂。必须使用拍背压胸法,动作需轻柔但果断。

误区3:鱼刺卡喉用海姆立克法

鱼刺通常卡在咽喉或食道,不会阻塞气道。此时吞咽饭团、喝醋等"土方法"可能使鱼刺刺入更深组织,正确做法是立即就医,由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

误区4:溺水者排水用海姆立克法

溺水者主要问题是缺氧,而非气道异物。各国急救指南均明确:对溺水者应优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再开始胸外按压,腹部冲击法已被证明无效且可能延误抢救。

预防胜于急救

饮食安全:将食物切成小块,充分咀嚼;避免边走边吃、大笑时进食;老人选择软烂食物,儿童避开年糕、果冻等高风险食品。

物品管理:将硬币、纽扣电池、小玩具等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定期检查玩具零件是否松动。

高危人群:对吞咽功能障碍者,可采用"点头吞咽法"(吞咽时点头以扩大气道开口);佩戴义齿者需确保假牙固定良好。

及时就医检查

即使异物排出,患者仍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气道黏膜损伤导致的迟发性出血;冲击造成的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异物残留引起的肺部感染。

因此,急救成功后必须立即送医,通过喉镜、支气管镜或胸部CT进一步检查。

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每个家庭都应掌握的生存技能,但科学施救的前提是准确判断、规范操作。建议通过正规急救培训课程进行实践操作,避免仅凭网络图片或视频自学。记住: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冷静的心态、正确的动作比速度更重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