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燕芳  单位: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29

外耳道异物是儿童常见的耳部意外伤害之一,多因好奇心强或模仿行为导致。异物取出后,家长需从环境管理、行为引导、防护措施等多维度入手,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耳部保护意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情况。以下从科学角度解析具体护理方法。

儿童生活环境管理

儿童常通过触摸、抓握探索世界,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小物件极易成为他们的目标,这要求家长系统性排查家庭环境中的风险物品。在物品收纳上,要将纽扣、珠子等直径小于4厘米的物品放进带锁抽屉或高处储物箱,远离茶几、沙发等儿童可及之处;选玩具要符合安全标准,不买含可拆卸小零件的,还要定期检查玩具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部件。场景化防控也不可少:活动区域铺地毯别用含亮片、珠饰的;手工活动全程监督使用安全剪刀和无毒胶水,结束后马上清理碎屑;外出就餐提前告知服务员不放牙签等细小物品。此外,数字化时代,要警惕耳机硅胶套等微型配件,建议用儿童专用耳机,且使用后立即收纳,防止遗落造成隐患。

儿童行为引导

儿童认知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家长需依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以预防外耳道异物问题。0-3岁婴幼儿主要靠口腔探索世界,重点要防范误吞误塞。家长可开展感官体验游戏,用丝绸、绒布等不同材质布料轻抚孩子耳周,并哼唱“耳朵耳朵真奇妙,只能听声不能塞”的童谣,帮孩子建立正向感官联想;还能选择《不要随便摸我》等主题绘本,用拟人化故事讲解耳道结构,让孩子明白塞东西会伤害耳朵里的小精灵。3-6岁学龄前期儿童开始理解因果关系,可通过实验增强认知。比如用透明塑料管模拟耳道,放入豆子摇晃,让孩子观察“豆子越滚越深”,理解异物推进的危害;也能进行角色扮演,家长当“耳朵医生”,孩子当“小病人”,在游戏中让孩子熟悉就医流程,消除对医疗行为的恐惧。6岁以上学龄期儿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可引入科学原理讲解。利用3D耳道模型展示鼓膜位置,解释异物可能刺破鼓膜导致听力下降;选取权威媒体报道的耳道异物案例,和孩子讨论“遇到同学塞东西该如何帮助”,培养其安全互助意识。

防护措施

除环境管理和行为引导,物理防护能为儿童耳部提供即时保护。在专用防护装备方面,游泳或洗澡时,可让孩子佩戴硅胶材质、符合GB/T 18853标准的游泳耳塞,防止水流携带异物进入耳道;对于睡眠中无意识抓挠耳朵的儿童,可使用透气棉质头罩固定于枕部,避免手指直接接触耳道。日常习惯培养也不容忽视,洗头时指导儿童仰卧于浴盆边缘,头部后仰,用淋浴喷头从发际线向后冲洗,防止水流直冲耳部;洗澡后,用干毛巾吸干耳廓水分,再将吹风机调至低温档,距离耳部20厘米以上吹拂,防止水汽滞留。若遇紧急情况,如发现儿童将物品塞入耳道,要立即安抚其情绪,避免哭闹使异物深入,可引导孩子倾斜头部、单脚轻跳促使异物自然脱落,切不可用棉签、镊子掏挖;就医时,携带异物样本,如豆类、塑料珠等,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材质特性,选择合适的取出工具。

家庭协作——形成长效保护机制

耳部健康管理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在定期检查上,家庭可建立制度,每周检查儿童耳部外观,查看有无红肿、分泌物异常;学龄前儿童每月用手电筒观察耳道入口,若有异物残留,应及时就医。同时,要通过家庭会议向祖辈普及科学护理知识,统一“禁止用棉签掏耳”“异物取出需就医”等原则,防止因观念差异造成二次伤害。此外,还可利用社区资源,参加相关讲座学习耳道异物取出模拟操作,加入家长互助群分享防护经验,构建起全方位的耳部健康支持网络。

结语

外耳道异物预防是系统工程,需将环境安全、认知教育、物理防护有机结合。家长应保持耐心,通过持续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耳朵是精密器官,需温柔保护”的观念。当不幸发生异物入耳时,及时就医而非自行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伤害风险。守护儿童耳部健康,从每一次细致的护理开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