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脑是人体的 “司令部”,而脑血管则是为 “司令部” 输送氧气和营养的 “生命线”。当脑血管因各种原因被堵塞,大脑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时,就会引发脑梗,医学上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根据堵塞血管的大小、位置不同,脑梗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出现短暂的肢体麻木,重者则可能迅速陷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脑梗在脑卒中中占比高达 70%~80%,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但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脑梗发病后若能在 4.5-6 小时的 “黄金救治时间窗” 内得到有效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了解脑梗的相关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从多个维度科普脑梗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筑牢脑血管健康防线。
脑梗的常见致病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最主要的 “元凶”:多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基础疾病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失去弹性,血液中的脂质(如胆固醇)、血小板等物质会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不断增大,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当斑块破裂时,还会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直接堵塞血管,引发脑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有很多:·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为脂质沉积创造条件,使脑血管变窄、变硬。
·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会直接促进粥样斑块形成。
· 糖尿病: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和神经,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影响凝血功能,增加血栓风险。
·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还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源性栓塞:“游走” 的血栓引发脑梗:心脏疾病也是导致脑梗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可能会堵塞脑血管,引发心源性脑梗。这类脑梗起病急骤,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 心房颤动(房颤):房颤患者心房无法正常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後,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堵塞脑血管。
·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下降,部分心肌坏死,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脑梗。
·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瓣膜表面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也可能导致脑梗。
除上述两类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少见因素也可能引发脑梗:如脑血管炎、血液系统疾病、血管畸形、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酗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
脑梗的早期症状:记住 “BE FAST” 原则脑梗发病急,早期症状往往较为明显,但容易被忽视。国际上常用 “BE FAST” 原则来快速识别脑梗症状,每个字母对应一项关键症状:
B(Balance):平衡障碍:突然出现走路不稳、向一侧倾斜,或站立、行走时感觉头晕、视物旋转(眩晕)。
E(Eyes):视力异常: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视力模糊、视物重影,甚至短暂失明。
F(Face):面部不对称:微笑时嘴角向一侧歪斜,或一侧面部麻木、无法正常皱眉、闭眼。
A(Arm):肢体无力:单侧手臂或腿部突然无力、麻木,无法正常抬起(如抬手时手臂下垂),或握物时突然掉落。
S(Speech):语言障碍:突然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如想说 “吃饭” 却说出 “喝水”),或无法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
T(Time):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无论症状是否短暂缓解,都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前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此外,部分脑梗患者早期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若出现这些情况,更应警惕,及时就医。
四、脑梗的诊断方法:精准定位,明确病因(一)影像学检查:头颅 CT 检查:是脑梗急诊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快速排除脑出血(脑出血与脑梗治疗方法完全不同,需优先鉴别),同时初步判断脑梗的部位和范围。但脑梗发生早期(发病 6 小时内),CT 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包括常规 MRI 和弥散加权成像(DWI),DWI 可在脑梗发病 30 分钟内显示病灶,清晰定位缺血区域,明确脑梗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早期脑梗的 “金标准”。此外,MRI 血管成像(MRA)还可显示脑血管的狭窄或堵塞情况,帮助明确病因。· 脑血管造影(DSA):属于有创检查,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在 X 线下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及堵塞部位,可用于明确血管病变的细节,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血液系统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排除出血风险,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了解肝肾功能状况,判断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耐受能力。心肌酶、心电图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心肌梗死、房颤等心脏疾病,明确是否为心源性脑梗。五、预防脑梗发生·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 坚持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可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缓病情进展。
·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酗酒;饮食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运动,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