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术后第一次下床,对很多患者来说是“既期待又害怕”的时刻:期待能摆脱卧床的束缚,却又担心牵动伤口引发剧痛,甚至不小心摔倒。事实上,术后及时下床活动(通常在医生评估允许后,如腹部手术12-24小时后)能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血栓、减少肺部感染,但关键在于“迈对步骤”。只要做好以下三步,就能实现安全下床,最大限度地减轻疼痛。第一步:卧床“预热”,唤醒身体再起身直接从平躺突然坐起,容易因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心慌,还可能牵拉伤口。正确的做法是先进行“卧床预热”,分两个阶段让身体适应:
首先,保持平躺屈膝姿势5-10分钟,将双腿自然弯曲,双脚踩在床面,双手轻轻按摩腿部肌肉(从脚踝向大腿方向),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起身时腿部无力。这一步能激活下肢肌肉,为后续下床做好“肌肉准备”。
接着,转为半坐卧位:用床头摇柄将床架缓慢摇起,使上半身与床面呈30°-45°角(若没有摇床,可在背后垫上2-3个枕头),保持这个姿势10分钟左右。期间观察自己是否有头晕、恶心等不适,若一切正常,说明身体已适应“从平躺到半坐”的体位变化,可进入下一步;若出现不适,需立即躺平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尝试。
第二步:床边“过渡”,稳住重心再站立半坐卧位适应后,不要急于起身站立,需在床边完成“过渡动作”,避免突然站立导致失衡:
先将双腿移至床沿,让双脚完全接触地面,上半身保持半坐姿势,双手撑在床沿两侧(或抓住床栏),缓慢将身体重量转移到双手和双脚上,保持这个“坐床边”姿势3-5分钟。此时可轻轻活动脚踝(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动10次),感受腿部力量是否充足。
然后进行站立准备:双手仍扶住床沿,身体缓慢向前倾,同时双脚用力蹬地,将上半身撑起,直至完全站立。站立后不要马上移动,原地停留2-3分钟,感受是否有头晕、腿软,确认重心稳定、伤口无剧烈疼痛后,再进入第三步。若站立时伤口有牵拉痛,可稍微调整站立姿势(如轻微弯腰减轻腹部张力),或用手轻轻按压伤口周围(需避开敷料),缓解疼痛。
第三步:缓慢“行走”,小步慢挪护伤口第一次行走的核心是“慢”和“稳”,重点保护伤口不被牵拉,同时避免摔倒:
起步时,先迈未手术侧的腿(如腹部手术迈左腿,若为下肢手术则遵医嘱),迈出的步幅不宜过大(约15-20厘米),身体重心随之转移到该腿上,再缓慢迈出手术侧的腿,双手可自然下垂或轻扶家属/助行器(如步行架),保持身体直立,避免弯腰或驼背(弯腰可能增加腹部伤口张力,引发疼痛)。
行走距离和时间需严格控制:第一次下床通常只在病房内行走,往返10-20米即可,时间不超过5分钟。行走过程中若出现伤口疼痛加剧、头晕、心慌、出冷汗等情况,需立即停下,扶住身边稳定的物体(如床栏、墙壁)或坐下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返回病床。返回病床时,按“站立→坐床边→半坐卧位→平躺”的反向步骤操作,避免直接躺倒。
关键提醒:这些情况需特别注意下床前务必确认医生已允许:如术后有出血、严重感染、骨折未固定等情况,需遵医嘱延迟下床。
家属需全程陪同:第一次下床时,家属应在旁守护,必要时协助患者撑扶、调整姿势,防止摔倒。
伤口保护不可少:若为腹部、胸部手术,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腹带、胸带,下床时轻轻按压伤口,减少牵拉;下肢手术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拐杖或助行器,避免手术侧肢体过度用力。
术后第一次下床,是身体恢复的重要“里程碑”。只要按这三步循序渐进,既能减少疼痛和风险,又能为后续的康复锻炼打下基础。后续可根据身体耐受度,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行走时间和距离,但切忌急于求成。每一次平稳的起身、行走,都是向康复迈进的坚实一步。记住:慢一点、稳一点,就是对伤口和身体最好的保护,也能让整个术后恢复过程更顺畅、更安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