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9当医生怀疑大脑血管存在狭窄、堵塞或畸形时,传统的“金标准”检查方法“脑血管造影术”便不可或缺。然而,传统方法常需从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诸多负担。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种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革新路径:“经远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这种技术正逐渐成为脑血管检查领域的崭新选择。
一、 脑血管造影:照亮脑内血管的“探照灯”
脑血管造影,实质上是一次对脑内血管的“精准测绘”。医生通过一根细长导管,在X光透视引导下将造影剂注入目标血管。造影剂如同特制的“显影液”,让血管形态在屏幕上清晰展现,如同点亮了暗夜中的地图,帮助医生准确发现动脉瘤、血管狭窄、血管畸形等异常状况。
二、 传统股动脉路径:亟待改变的“老方法”
长久以来,脑血管造影多依赖股动脉(大腿根部动脉)作为入口。这一路径虽相对宽阔,便于导管操作,却存在明显缺陷:
1、 术后严格卧床:为避免股动脉穿刺点出血,患者常需卧床制动至少6小时甚至更久,带来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等不适。
2、 出血风险较高:股动脉位置较深,压迫止血难度较大,术后局部血肿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3、 恢复期较长:患者活动受限时间长,整体康复过程偏慢。
三、 经远桡动脉路径:手腕开启的“新通道”
医学进步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转机——经“远桡动脉”实施手术(是经手腕鼻烟窝区远端桡动脉进行血管穿刺的技术)。医生在患者手腕处进行穿刺,将导管经由手臂血管向上进入脑部血管。这种路径看似迂回,实则优势显著:
1. 术后即可下床:手腕部位易于压迫止血,患者术后无需严格卧床,穿刺点弹力绷带压迫2~4小时后即可正常下地活动。
2. 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远桡动脉位置表浅,避开桡动脉主干,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风险,同时远离重要神经和深静脉,大大减少了严重出血、神经损伤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3. 患者舒适度飞跃提升:避免了长时间卧床的痛苦,可自由活动手腕,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感与不适感,检查体验大为改善。
4. 住院时间缩短:恢复迅速的患者甚至能实现当天出院。
5. 止血更便捷:使用弹力绷带即可有效止血,护理更为方便。
四、 手术过程简述:精准而轻柔的“血管之旅”
1. 术前准备与麻醉:手腕消毒铺巾后,局部注射少量麻醉药,患者全程保持清醒状态。
2. 穿刺置管:医生使用特制细针穿刺远桡动脉,置入微小的鞘管作为导管进出通道。
3. 导管“航行”:在X光实时引导下,将纤细柔软的导管经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最终到达颈动脉或椎动脉入口。
4. 注入造影剂显影:将造影剂注入目标血管,同时用X光机快速连续拍摄,记录脑血管动态影像。
5. 撤管与止血:检查结束后撤出导管和鞘管,使用弹力绷带对手腕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
五、并非人人适用,但前景广阔
虽然经远桡动脉路径优势明显,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适合,如存在桡动脉发育异常、严重血管迂曲、需使用大型器械等情况,医生仍会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路径。
经远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的兴起,代表着神经介入领域正朝着更微创、更舒适、更安全的方向稳步迈进。其优势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被证实,让脑血管检查不再是患者心中沉重的负担。随着技术的成熟推广,更多患者将能受益于这项“手腕上的精准测绘”,在更小的创伤下获得更清晰的诊断和更安心的治疗。
每一次医学的微小进步,都为了患者多一分舒适与尊严。手腕上那不起眼的针孔,悄然开启了脑血管检查的新时代,它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革新,更是医者仁心向着减少痛苦、加速康复迈出的坚实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