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丹琳,庄晓静,陈淳,陈珣珣,陈悦  单位:汕头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27815

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不仅需要科学用药控制眼压,更需重视心理情绪对疾病进程的影响。本文将从药物管理与情绪调节两大维度,为患者提供可操作的双重护理方案。

一、精准用药管理:构建眼压防控的“安全网”

1.药物选择与联合用药策略

青光眼治疗需个体化用药。药物降眼压的主要途径是减少房水生成或增加房水排出或二者兼有。各种药物具有不同疗效与副作用。当一种降眼压药物控制不佳而需接受青光眼的最大耐受药物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将加大。同时由于每个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不同个体之间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故给药剂量及间隔也应因人而异。

2.用药规范与细节把控

交感神经药为刺激性药物,滴药后要按压泪囊区2-3分钟以减少药物经鼻粘膜吸收中毒,注意有无眉弓疼痛、视物发暗、近视加深等不适;噻吗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率减慢,有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监测心率变化。隐形眼镜佩戴者应在滴眼药水前先取下镜片,滴药15分钟后再戴镜。或改用框架眼镜,以彻底规避镜片与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不同眼药水使用时应间隔10分钟。眼药水开启后最多可使用28天,不与他人共用。患者在病情加重或缓解时,切勿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甚至停药。

3.不良反应监测与应对

长期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后,将不可避免地对患者的眼表结构产生影响,导致眼部异物感、灼烧感、眼干、流泪和眼睑不适等,可联用人工泪液缓解,若出现角膜上皮点状脱落,要暂停用药并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可能引发药物性青光眼,需定期监测眼压。

二、情绪调节护理:打破“眼压-焦虑”恶性循环

1.认知重构与心理支持

青光眼患者若长期处于紧张心理状态,会造成血管神经紧张进而出现中枢失调,促进眼压升高。通过三维动画演示房水循环机制,帮助患者理解眼压波动与情绪、用眼习惯的关联。组织病友会,邀请术后视力恢复良好的患者分享经验。指导家属掌握“非暴力沟通”技巧,建议共同制定居家康复计划,如聆听音乐、聊天、阅读等。

2.情绪调节实践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释放身体内的“快乐荷尔蒙”内啡肽,提升整体情绪状态,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这对于眼部的血液供应和眼内液体循环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持眼内压的稳定。对于青光眼患者来说,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氧运动是非常有益的。户外散步不仅可以让眼睛接触到绿色植物,有助于放松眼睛,还能缓解压力。骑自行车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缓解与青光眼相关的头痛和眼痛症状,同时还能放松身心,此外还可以尝试打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其他形式的锻炼。

3.睡眠与生物节律调节

有研究指出,长期存在睡眠障碍可能会导致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升高,而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病情的发展。建议固定每日起床和入睡时间,周末偏差不超过1小时。午间小憩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深睡眠导致夜间失眠。研究发现,规律午睡可使眼压日波动幅度减小15%。对青光眼患者来说卧室光照强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一般建议在100-500lux之间。睡前1小时可进行15-20分钟足浴,水温控制在40℃-45℃左右为宜。

三、双重护理的协同效应

临床追踪数据显示,系统接受药物+情绪双重护理的患者,1年内眼压控制达标率提升至82%,视野缺损进展率下降至9%,显著优于单一治疗组。建议青光眼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眼压、用药情况及情绪状态,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个性化护理方案。

四、结论

守护光明需科学用药与情绪管理双管齐下,前者提供治疗硬实力,后者给予心理软支撑。构建药物、心理、行为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能帮助青光眼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实现从带病生存迈向高质量生活的转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