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每年冬季,医院呼吸科门诊总会迎来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就诊高峰。作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慢阻肺每一次急性发作都会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甚至增加呼吸衰竭、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何冬季会成为慢阻肺患者的“难关”?又该如何科学防护,减少急性发作?
冬季慢阻肺易加重
警惕三大“隐形杀手”
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如同脆弱的“管道”,冬季的特殊环境会从三方面加重气道损伤,诱发急性发作:
首先是低温刺激。冬季气温骤降,冷空气进入呼吸道后,会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原本狭窄的气道进一步变窄,患者会明显感到胸闷、气短、咳嗽加重。
其次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冬季是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活跃的季节,慢阻肺患者因肺功能下降、免疫功能较弱,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最后是空气污染物积聚。冬季气候干燥、逆温现象频繁,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易扩散,加上室内取暖可能产生的粉尘、油烟,会持续刺激患者气道。研究表明,当PM2.5浓度超过75μg/m3时,慢阻肺急性发作风险会上升28 ,长期暴露还会加速肺功能衰退。
5步科学防护
筑牢冬季“呼吸防线”
科学保暖,避免冷空气“直袭”气道。保暖的核心是“护住呼吸道”并减少冷空气刺激,而非盲目穿厚衣。外出时应佩戴防风口罩,选择棉质或医用防护口罩,避免化纤材质刺激皮肤;围巾可适当覆盖口鼻,让吸入的冷空气先经过鼻腔和围巾加热,减少对气道的直接刺激。
主动预防感染,守住“第一道关卡”。预防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急性发作的关键。每年9~10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前者可降低流感相关急性发作风险50 以上,后者能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肺部并发症。日常生活中,需勤洗手、少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家人若出现感冒、咳嗽症状,应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规范用药+正确排痰,保持气道通畅。冬季切勿擅自停药或减量,需严格遵循医生处方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吸入剂时,要掌握正确方法:先摇匀药物,缓慢深吸气的同时按压喷头,吸气后屏气5~10秒,再缓慢呼气,确保药物充分到达肺部。若痰液黏稠难以咳出,可每天进行2~3次有效排痰:先进行3~5次深呼吸,在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张口用力咳嗽2次,利用腹部力量将痰液咳出;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或通过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
适度运动,增强呼吸功能。慢阻肺患者冬季无须完全卧床,适度运动可改善呼吸功能。选择室内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运动时以不感到胸闷、气短为宜。
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识别“急性发作信号”。冬季需每天监测自身症状,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急性发作的早期信号,需立即就医:咳嗽、咳痰次数明显增多,痰液颜色由白色变为黄色或绿色;气短、胸闷症状加重,即使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7.3℃)、意识模糊、下肢水肿等症状。
走出认知误区
避免“雪上加霜”
不少慢阻肺患者在冬季防护中存在误区,反而加重病情。例如,部分患者认为“冬天不出门就不会发病”,长期闭门不出会导致活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从而降低肺功能储备;还有人依赖“止咳药”缓解咳嗽,却不知咳嗽是机体排出痰液的保护性反应,盲目止咳会导致痰液堵塞气道,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冬季取暖时使用煤炉、炭火,若通风不良,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进一步损伤肺功能,需格外注意室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
冬季对慢阻肺患者而言,既是“考验期”,也是“防护关键期”。通过科学保暖、预防感染、规范管理气道,大多数患者能有效减少急性发作,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记住:慢阻肺的管理是长期过程,冬季防护需“细水长流”,切勿因暂时无症状而放松警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