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在血液透析中心,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们要么蜷缩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要么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仿佛稍一用力就会“散架”。“血透患者就得静养”的观念,像一层无形的枷锁,让许多人对运动望而却步。但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身体负担,反而能成为血透患者康复之路上的“助推器”。
打破误区:运动不是血透患者的“禁区”
临床上,不少血透患者担心运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血管通路受损,或是加重乏力感。这种顾虑并非毫无依据——肾功能衰竭会导致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确实会让身体对运动的耐受性下降。但最新研究表明,长期缺乏运动反而会陷入 “肌肉萎缩—体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的恶性循环。
上海某三甲医院肾内科曾做过一项跟踪调查:让20名血透患者每周进行3次温和运动,半年后,他们的肌肉量平均增加2.3公斤,透析时的低血压发生率下降40%,抑郁评分也显著降低。这说明,运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打开方式。
运动的“三重馈赠”:身体的正向反馈
坚持运动的血透患者,能真切感受到身体的积极变化。心脏如同身体里日夜运转的 “动力泵”,规律运动就像给这台泵做保养,能让心肌更有力地收缩,减少透析时容易出现的心跳紊乱问题,让血液循环更顺畅高效。
肌肉力量的增强也很明显。血透患者常因蛋白质流失变得身形消瘦,而抗阻训练能唤醒肌肉的生长活力。比如简单的握力器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后,患者会发现自己手臂更有劲儿了,曾经需要他人帮忙才能拧开的瓶盖,如今自己轻松就能搞定。
更令人欣喜的是心理状态的转变。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内啡肽,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能有效驱散透析带来的焦虑阴霾。就像深圳一位患者说的:“每天出去走半小时,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那一刻完全忘了自己是病人,只觉得生活挺美好的。”
运动处方:量体裁衣的“三级跳”
1.入门级:以“不疲劳”为准则
刚接触运动的患者,可从5分钟低强度活动开始,比如缓慢散步、坐着做踝泵运动。武汉某血透中心的护士会教患者“呼吸配合法”:吸气时抬手,呼气时放下,既活动肩颈,又避免憋气导致血压升高。
2.进阶级:把握“能说话”的强度
当身体适应后,可尝试快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次20分钟左右。判断强度是否合适的简单方法是: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不会气喘吁吁。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在透析后第二天运动,此时血糖相对稳定。
3.特殊人群:针对性调整方案
对于有内瘘的患者,避免在内瘘侧手臂做举重等过度负重运动;骨质疏松者,推荐游泳、太极等关节友好型运动。广州某位血透老年患者通过每天打8分钟太极,不仅改善了关节僵硬,连透析时的抽筋次数也减少了。
避坑指南:运动安全的“红绿灯”
运动前要做好“三色预警”:血压超过160/100mmHg时红灯停,低于90/60mmHg时黄灯缓,正常范围才能绿灯行。运动中若出现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立即停下来含服糖果并测量血糖及血压。
透析前后24小时是关键期:透析前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脱水负担;透析后当天以休息为主,第二天再逐步恢复运动。上海某医院的案例显示,遵循这个节奏的患者,运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了67%。
运动装备也有讲究:穿防滑鞋预防跌倒,宽松衣物利于散热,内瘘侧手臂可戴护腕提醒自己避免碰撞。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能为安全运动保驾护航。
由此可见,血透患者的运动之路,从来不是“必须跑多快、举多重”,而是找到与身体和平共处的方式。就像培育一盆娇弱的兰花,既要给予阳光雨露,又不能暴晒暴雨。当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你会发现,透析只是生命中的一段旅程,而自己依然有能力欣赏沿途的风景。从今天起,不妨试着站起来,走几步,让身体慢慢告诉你:它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