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提到ICU,大家往往会想到各种精密仪器和危重的病人。但你可能不知道,ICU里还有一项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伤口护理。ICU患者因为病情重、长期卧床、身体虚弱,很容易出现手术伤口、压疮(褥疮)等问题。这些伤口如果护理不好,不仅会让患者更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拖慢康复节奏。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带大家了解ICU里的伤口护理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ICU患者的伤口更“娇气”?
普通人不小心擦破皮,可能几天就好了,但ICU患者的伤口却没这么“省心”。这是因为:他们大多长期卧床,身体某个部位长期受压,皮肤和皮下组织容易缺血坏死,形成压疮; 病情严重时,身体免疫力下降,伤口很容易被细菌“盯上”,引发感染;很多患者营养跟不上,身体缺乏修复伤口的“原材料”,愈合速度会大大减慢。所以,ICU的伤口护理不是简单的“涂药包扎”,而是一套精细的“系统工程”。
护士怎么给伤口“做检查”?
护理伤口的第一步,是摸清伤口的“底细”。护士会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主要看这几点: 伤口长在哪、是什么类型:是手术后的切口,还是长期卧床压出来的压疮?压疮还要看严重程度——是只是皮肤发红(Ⅰ期),还是已经烂到肌肉(Ⅳ期)?伤口“里面”什么样:健康的伤口基底是红色的(肉芽组织,相当于伤口的“修复队”);如果有黄色的腐肉或黑色的坏死组织,说明伤口需要清理;渗液多不多、是什么样:伤口会有少量渗液,但如果渗液太多,或者变成黄绿色、发臭,可能是感染的信号。这些信息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就像给伤口拍“成长日记”,方便观察它有没有变好。伤口护理每一步都藏着学问
1. 清洁伤口:温柔是第一准则
清理伤口不能像擦桌子那样用力搓,护士会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从伤口中心向周围擦,避免把细菌带到伤口里。如果有腐肉,会用特殊的药膏,或者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掉,怕伤到周围的好组织。
2. 选对“敷料”:伤口的“贴身保镖”
敷料就是盖在伤口上的“保护罩”,但不是随便选的:渗液少的伤口,用透明贴,方便观察; 渗液多的伤口,要用像“海绵”一样的敷料(比如藻酸盐敷料),能吸收液体,保持伤口湿润(湿润环境更利于愈合); 容易感染的伤口,会用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帮助杀菌。更换敷料的时间也有讲究,渗液多的可能每天换,渗液少的2-3天换一次,避免频繁打开让伤口暴露在细菌中。
3. 特殊伤口的“特殊照顾”
比如压疮,光处理伤口还不够,护士会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用手掌轻轻托着身体挪,避免拖拽皮肤;还会用上防压疮气垫床,减少身体局部的压力,从源头预防压疮加重。
防感染:给伤口加道“防护盾”
ICU患者的伤口一旦感染,后果可能很严重。所以,防感染是护理的重中之重:护士的手比脸还干净:接触伤口前后,一定会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戴上无菌手套,换药像“做手术”一样严格;时刻警惕感染信号:每天观察伤口周围有没有红肿、发烫,测患者体温。如果伤口流脓、患者发烧,会马上取分泌物做检查,找出是什么细菌在“捣乱”,再针对性用药。
身体“给力”,伤口才能长得快
伤口愈合离不开营养,就像盖房子需要砖和水泥。ICU患者大多吃不下东西,护士会通过鼻饲或静脉输液,给他们补充蛋白质(帮伤口长肉芽)、维生素C(合成胶原蛋白)、锌元素(加速愈合)。
另外,换药可能会疼,护士会提前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如果疼得厉害,会先给点止痛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ICU的伤口护理,看起来都是“小事”,却需要护士们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清洁、每一次换药,都是在帮患者的伤口“搭好愈合的桥”。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照顾,让很多重症患者能跨过伤口这道关,一步步向康复靠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