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克荣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8
181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老人:他们频繁出入医院,带着厚厚的检查单,诉说着各种“难以忍受”的身体不适——心慌、胸闷、胃肠不适、头晕……可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家属困惑:“明明难受得厉害,怎么查不出病?”这不是“装病”,而是真实存在的痛苦体验,这需要理解和科学应对。

一、什么是老年躯体化症状?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包括:

疼痛:头痛、背痛、 关节痛 、全身不适

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眩晕、麻木、乏力、走路不稳感。

消化道系统症状:胃胀、胃痛、食欲缺乏、便秘、腹泻、嗳气。

心血管系统:心慌、胸闷、气短

泌尿系统:尿频、排尿不适感(检查无感染)

其他: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疲乏无力、说不出的难受。

这些症状往往具有反复性、波动性(如特定时间加重)、与情绪相关(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的特点,且常规医学检查难以解释。这些症状给老人带来显著的痛苦,或者严重地影响日常生活。(不敢出门、频繁就医)

二、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

这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1.生理因素:

大脑老化: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调节情绪和处理身体感觉的能力下降。

感觉敏感化:对身体内部正常或者轻微的信号(如心跳、肠蠕动)感知更敏感、更容易解读为不适。

多病影响:常伴随着多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真实的身体不适与心理因素相互叠加与放大。

2.心理因素:

对健康过度关注:因衰老、亲朋好友的患病或者离世,对自己健康异常的担忧和敏感。

情绪问题“转化”:焦虑、抑郁是核心诱因!老年人可能不善于表达低落、担忧、恐惧等情绪,潜意识地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出来。

应对方式:习惯用关注身体不适来应对生活压力。

3.社会心理因素:

重大丧失:亲友的离世(尤其是老伴)、退休(社会角色的转变,感觉失去社会价值)、经济状况改变等带来的心理冲击。

孤独与社会隔离:社交圈变小,缺乏情感支持和交流,情感无处寄托。

生活事件压力:家庭矛盾、照顾患病老伴、随子女搬迁适应新环境等等。

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不愿意承认或者寻求帮助,转而强调身体不适。

三、如何区别老年人的“装病”和焦虑?

症状描述:描述症状时可能比较模糊、夸张,或者戏剧化,涉及多个系统。

关注点:过度地关注身体感觉和健康信号,对检查的结果难以释怀或者怀疑。

情绪背景:常伴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差等。

功能影响:症状严重程度与实际检查明显不符合,但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四、该怎么办?

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真正的身体疾病。

确诊躯体化症状后,需要“身心同治”:

1.接纳与理解:

家人:理解这种不适不是“作”,是真实的痛苦。耐心倾听、表达关心和支持,避免指责或者否定。可以说:“看着你那么难受我们很心疼,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老人自身: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心身反应”,尝试着接受心理因素可能影响了身体的感受,不等于身体不重要。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帮助老人调整灾难化思维(如“心慌=心脏病发作”)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

正念冥想,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2.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活动: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的运动。

社交参与:社区活动、亲友聚会、老年大学。

合理饮食:清淡易消化,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老年人需谨慎依赖,服用时注意防跌倒事件的发生。

抗抑郁药物: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等

五、重要提醒

长期焦虑可能加重慢性病,老年焦虑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心理调节,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多数症状可显著缓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