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燕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4

鼻腔长“肉疙瘩”,鼻塞、流涕症状不好转?可能是鼻息肉作祟。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水肿形成的良性增生组织,虽不会癌变,但会像“小蘑菇”一样变大,阻塞鼻腔,还可能引发头痛、嗅觉丧失等问题。很多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这与护理不当密切相关。

一、鼻息肉的形成的原因:

1.反复鼻炎、鼻窦炎:鼻腔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水肿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息肉。

2.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敏感,反复水肿易诱发息肉。

3.特殊疾病:如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等,会增加鼻息肉的发病风险。

4.免疫系统异常:当身体免疫功能失调时,鼻腔黏膜可能更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5.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也可能对鼻腔黏膜造成损害,增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

6.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史,这类人群的鼻腔结构或免疫特性使其更容易患上鼻息肉。

二、非手术患者的日常护理:

1.坚持鼻腔冲洗,清除炎症“温床”:

①工具选择:医用洗鼻器(手动球囊式或电动脉冲式),避免用自来水(需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洗鼻盐配置,水温37℃左右,接近体温)。

②方法:低头前倾45°,将洗鼻器喷头轻轻放入一侧鼻孔,水流从另一侧鼻孔流出,每次每侧冲洗100-150ml,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呛咳。

③频率:急性期(鼻塞、流涕明显时)每日2次,缓解后可减为每日1次,坚持1-3个月。

2.规范用药,抑制息肉生长:

①常用药物:布地奈德鼻喷剂、糠酸莫米松鼻喷剂等,直接作用于鼻腔黏膜,减轻水肿。

②正确用法:喷药时头稍前倾,喷头朝向鼻腔外侧壁(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防止出血),每次每侧1-2喷,每日1-2次,需连续使用2-3个月(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

③配合用药:若合并过敏,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有脓涕时需加用抗生素(如克拉霉素),但需遵医嘱,避免滥用。

3.避开过敏原,减少黏膜刺激:

①定期除螨: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除螨仪清洁床垫、沙发。

②远离刺激物:雾霾天戴N95口罩,避免接触花粉、香水、油烟等,戒烟(包括二手烟,烟雾会直接损伤鼻黏膜)。

③调节环境:保持室内湿度50%-60%(太干燥会加重黏膜干燥,太潮湿易滋生霉菌),可用加湿器(每日换水、每周消毒)。

三、术后护理:

1.术后1周:

①避免用力擤鼻、挖鼻:术后鼻腔会填塞止血材料(如膨胀海绵),24-48小时后由医生取出,期间若有少量血丝属正常,切勿用手抠挖(可能导致伤口出血)。

②饮食清淡:少吃辛辣、过热(如火锅、热汤)食物,避免血管扩张引发出血;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橙子、西兰花),促进黏膜修复。

③减少活动:术后1周内少做低头、弯腰、搬重物等动作,避免鼻腔压力骤增导致出血;若出现持续出血(血块较多),立即就医。

2.术后2-4周:

①复诊清理:术后1-2周需到医院,由医生用专业工具清理痂皮(切勿自行用棉签掏,可能损伤新生黏膜)。

②配合用药:继续使用鼻用激素(剂量遵医嘱调整),可加用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帮助稀释分泌物,促进排出。

③温敷鼻周:用温热毛巾(不烫皮肤为宜)敷鼻梁,每次10分钟,每日2次,促进鼻腔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3.术后1-3个月:

①坚持冲洗+用药:洗鼻频率可减为每周3-4次,鼻用激素需按医生指导逐渐减量(如从每日2次减为1次),总疗程至少3个月。

②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鼻内镜,医生会评估黏膜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早期增生的小息肉(肉眼难发现,需内镜检查)。

③管理基础病:过敏性鼻炎患者需做过敏原检测(如尘螨过敏,可考虑脱敏治疗);哮喘患者需同时控制呼吸道症状,减少鼻腔黏膜刺激。

总之,只有将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与规范严谨的治疗手段相互结合在一起,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地解决鼻息肉带来的各种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4
来源:珠海市第三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
2025-08-01
来源:云浮市中医院...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